
“欠帳”是“欠賬”的常見異形寫法,兩者含義相同,但現代漢語規範中更推薦使用“欠賬”。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在商業交易或借貸關系中未按時償還的款項,包含未支付的貨款、服務費或借款等。例如:“欠賬收不上來,戰火又燒到門口”(例句)。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常見于經濟糾紛、商業合同或日常借貸場景,強調債務的未履行狀态。例如:企業財務報表中的“應付賬款”即屬于欠賬的一種形式。
寫法規範
擴展說明
欠賬不僅體現經濟責任,還可能影響信用記錄。例如:雅安災後重建中提到的“補發展欠賬”,即指彌補曆史遺留的經濟或資源缺口。
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或會計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6、10的詳細分析。
《欠帳》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未償還的債務或借款。它代表了債務關系中借方未能按時或完全償還欠款的情況。
《欠帳》由兩個部首組成:欠(欠字頭部首)和帳(巾字底部首)。欠帳的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11畫。
《欠帳》一詞源自古漢語,早期出現在《漢書·蓋勒住侯傳》一書中。它的繁體字為「欠帳」。
據資料顯示,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欠帳的「帳」字通常以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巾」字,下部分為「冘」字,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
1. 我仍然欠帳一筆錢,我會盡快償還。
2. 他欠帳太多,已經引起了債權人的關注。
1. 還帳:償還欠款。
2. 欠款:未償還的債務。
3. 借款:從他人處借得的款項。
4. 債務:應償還的借款或欠款。
1. 欠債:未償還的債務。
2. 拖欠:未按時償還欠款。
3. 欠錢:未歸還借出的款項。
償還:按時或完全償還借款或欠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