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ing materials;stationary] 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宋· 王安石《傷仲永》
書寫工具,文具。 宋 王安石 《傷仲永》:“ 仲永 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書具”是漢語詞彙,拼音為shū jù,指書寫工具或文具,具體包括筆、墨、紙、硯等傳統文房用品。以下為詳細解釋:
“書具”泛指與書寫相關的工具,核心涵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這一概念源自古代文人日常書寫和創作的需求,強調工具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文中通過“書具”凸顯孩童天資聰穎卻缺乏後天教育的悲劇,賦予詞彙文化意涵。
“書具”既是具體文具的統稱,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學問與教育的隱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王安石原文或文房工具相關研究。
書具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書”是指書籍,而“具”則是指工具。因此,書具可以理解為用于閱讀和寫作的工具。
拆分部首可以将書具拆分成“卩”和“西”兩個部分。其中,“卩”是表示文書的意思,“西”則代表位置。書具的拆分部首為“卩”,總共有8個筆畫。
書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名》中,釋義為“書籍和具備讀書寫字所需的工具”。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閱讀和寫作一直被視為重要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因此書具在古代中國非常重要。
書具的繁體字為「書具」。繁體字主要在台灣和香港使用,是中文漢字的一種變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書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上方有一個加點的目字頭,表示它與眼睛相關;下方則是一個具字形,代表這是一個工具。整體而言,古代的書字形更加圖像化,給人以視覺上的印象。
1. 她準備了各種書具,為了更好地學習。
2. 我的書具包裡裝滿了鋼筆、鉛筆和尺子。
1. 書架:用于存放書籍的架子。
2. 筆記本:用于記錄和記載的書寫本子。
1. 文具:指用于寫作和學習的各種工具。
2. 書寫用具:特指用于寫字的工具。
1. 書畫:代表書籍和繪畫,指的是藝術的兩個方面。
2. 讀者:相對于書籍,指的是進行閱讀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