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青墪 ”。長滿青草的土堆。指墳墓。 宋 徐積 《示汝弼》詩:“回來徑哭青墪墓,莫向南城問舊居。” 清 朱祖謀 《長亭怨慢·葦灣重到紅香頓稀和半塘老人》詞:“遲暮,隔微波不恨,恨别舊家鷗侶。青墩夢斷,枉赢得,去留無據。”
“青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青墩”指長滿青草的土堆,常代指墳墓。該詞亦寫作“青墪”,多見于古代詩文或文獻中。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方言中。如需更多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詞集。
青墩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建築物或山體上聳立的青色小丘。它表示一種獨特的山體形狀和顔色,在自然風景中具有特殊的美感。
青墩的拆分部首是“土”和“青”,總共有13個筆畫。
青墩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盛行的園林建築藝術。古代園林中常常通過在山體上堆砌土坡,形成青色的小丘(墩),以增加園林的層次感和美感。隨着時間的推移,青墩逐漸成為了描述山體形狀的一個詞語。
青墩的繁體字為「青墩」,字形和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青墩在古代的寫法為「靑墩」,字形上的差異體現在「靑」字的使用上。
1. 園林中的青墩猶如一座小小的山巒。
2. 遠處的山峰上有一座青墩,與周圍的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 青翠:形容植物綠葉鮮豔的樣子。
2. 青山:形容山體呈現青色的山峰。
3. 墩丘:山體上的土丘。
1. 土築:形容用土坯建造的建築物。
2. 土丘:山腳下的土堆。
3. 土坡:山體上的土堆,具有一定的傾斜度。
1. 深淵:形容極深的溝壑或坑洞。
2. 山谷:低窪地區夾在山脈之間的地帶。
3. 峰頂:山峰的最高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