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崄遠的意思、崄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崄遠的解釋

險阻僻遠。《宋書·鮮卑吐谷渾傳》:“ 白蘭 地既嶮遠,又土俗懦弱,易為控禦。”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 東坡 雲:‘ 蜀 青城山 老人村 有五世孫者,道極嶮遠,生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崄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地勢險峻且路途遙遠。以下是其詳細解釋,結合權威詞典和古籍例證:

一、核心釋義 “崄遠”指道路艱險而漫長,地理環境險惡且距離遙遠。它強調行路或所處環境的雙重困難:既有地形上的危險(崎岖、陡峭、難行),又有空間上的阻隔(距離長、地處偏僻)。該詞帶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和古典韻味。

二、結構分析

二字組合,“崄遠”将地理環境的險惡與空間距離的遙遠融為一體,形象地描繪出行路艱難或地處偏隅的狀态。

三、古籍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用于描述邊疆、關塞或征途:

  1. 《後漢書·班超傳》: “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實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庶幾張骞棄身曠野。昔魏绛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臣超區區,特蒙神靈,竊冀未便僵仆,目見西域平定,陛下舉萬年之觞,薦勳祖廟,布大喜于天下。臣超母子,得蒙生還,複睹阙庭,誠歡誠喜。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故敢昧死陳愚,惟陛下留神省察。臣竊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願下臣章,參考行事。誠有萬分,死複何恨?臣超區區,特蒙神靈,竊冀未便僵仆,目見西域平定,陛下舉萬年之觞,薦勳祖廟,布大喜于天下。臣超幸得微軀,備位将帥,承蒙威靈,遂谷吉之節,庶幾乎張骞棄身曠野。昔魏绛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前代議者皆曰取三十六國,號為斷匈奴右臂。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唯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蔥領可通,蔥領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願下臣章,參考行事。誠有萬分,死複何恨?臣超區區,特蒙神靈,竊冀未便僵仆,目見西域平定,陛下舉萬年之觞,薦勳祖廟,布大喜于天下。” 其中班超雖未直接使用“崄遠”一詞,但其描述的“奉使絕域,備遭艱厄”、“孤守疏勒”等情境,正是“崄遠”的生動寫照,後世常引此背景诠釋該詞。
  2. 《水經注》: 郦道元在描述某些關隘、山路時,常用類似“崄遠”的意境。如描繪棧道、峽谷之險峻難行,結合其地處偏遠,即符合“崄遠”之義。

四、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崄遠”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語和文言語彙。它主要用于: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崄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yuǎn(注音:ㄒㄧㄢˇ ㄧㄨㄢˇ),其核心含義為“險阻僻遠”,多用于描述地理環境的艱險偏遠。

具體解釋與用例:

  1. 詞義解析

    • 崄:通“險”,指地勢險峻、難以通行;
    • 遠:指地理位置偏僻、距離遙遠。
      組合後強調某地兼具險要和偏遠的特點,常形容邊疆、山區等難以到達的區域。
  2. 古籍例證

    • 《宋書·鮮卑吐谷渾傳》提到“白蘭地既嶮遠”,指白蘭地區(今青海一帶)地勢險要且地處邊遠,易于控制。
    •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記載蜀地青城山老人村“道極嶮遠”,描述當地山路險阻、位置偏遠,村民因環境封閉而長壽。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絆絆磕磕本年度表則布纓不在行裁取參差不齊蛏子癡箭炊雕遞增鬥牌韥丸芳草天涯法套費項風簷刻燭閣試過舌耗棄合延喉音穢聞混身貨買誡誨妓館稽浸矜持經懷極走拘質魁渠領巾蘿蔓秘本迷奚目不識書慕斅蹑屧甯王拗開女長須嫁平走慢步人地傷枯樿栉勝利在望神籁食單試録詩癯壽皇雙枱太行山問禅勿怠勿忘無賴無躁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