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開國受命之王。多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書·大诰》:“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 孫星衍 注引 鄭玄 曰:“受命曰寧王。” 孫星衍 疏:“ 鄭 注見《書》疏,雲‘受命曰寧王’者,《君奭》雲‘惟寧王德’, 鄭 注雲‘寧王者 文王 也’。又注《洛誥》雲‘ 周公 謂 文王 為寧王, 成王 亦謂 武王 為寧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說,甯王指 文王 ,“寧”當作“文”。參閱 曾運乾 《尚書正讀》。
(2).指 唐 李憲 。 睿宗 長子,封 甯王 。善音律。死後, 玄宗 封為 讓皇帝 。 唐 溫庭筠 《彈筝人》詩:“ 天寶 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 寧王 。”
(3). 明 朱權 。 朱元璋 第十七子,封于 大甯 ,稱 甯王 。自號 臞仙 ,又稱 涵虛子 、 丹丘先生 ,著《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太和正音譜》,以及雜劇十二種。
"甯王"在漢語詞典中并非獨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與曆史專稱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組合義:"甯王"字面意為"安定疆域的君主",常用于封號,象征鎮守一方、保境安民。
朱權(1378-1448):
線上版鍊接(注:官網需訂閱訪問)
中華書局點校本(官方資源庫)
“甯王”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向:
唐代李憲
唐睿宗長子李憲,封甯王,精通音律。其弟唐玄宗繼位後,追封他為“讓皇帝”。
明代朱權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初封大甯(今内蒙古甯城),稱甯王。他博學多才,著有《太和正音譜》等,後因參與“靖難之役”被遷至南昌,世系延續至明中期。
該詞需結合具體曆史或文本背景理解,既指周代開國君主、唐代宗室及明代藩王,也可象征沉穩的領袖特質。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注疏或《明史》相關記載。
白懸懸襞箋博施長嘯公乘車入鼠穴池鳳池魚遭殃初級中學聰明叡知盜邊到公石達政登基舵輪風俗廣播衛星地面站胍肫鬼蜮故客扢揚黑瞳皇業錢火急獲救緘題繼舅荊璧矜煉錦心繡口泬寥據險恐後争先诳誤流移緑衣人浼止面審笢笏迷失旁注品庶皮球青城之禍清中求之不得權典薩瑪升堂詩标失鄉衰瘵說例聳翠泰河頭牌屯悴翁妪文衣黠骜祥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