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行山的意思、太行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行山的解釋

在 山西高原 與 河北平原 間。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北起 拒馬河 谷,南至 晉 豫 邊境 黃河 沿岸。西緩東陡,受河流切割,多橫谷,為東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陘”之稱。 陳毅 《送沉張諸君赴延安》詩:“ 太行山 上辭殘雪, 延安 城頭望柳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行山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山脈,其名稱與地理特征在漢語詞典及權威文獻中有明确釋義和記載,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源釋義

“太行” 之名最早見于《列子·湯問》,古代亦作“大形”“五行山”。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太”意為極大、至高,“行”(háng)指山脈走向連綿成列,合稱形容山脈“宏大而延綿不絕”的地貌特征 。此名稱直觀反映了山體磅礴壯觀的形态。


二、地理特征

  1. 位置與範圍

    太行山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400公裡,是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天然分界 。

  2. 地質與地貌

    屬褶皺斷塊山,西側陡峭、東側和緩,多斷層峽谷(如“太行八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其岩石以石灰岩、片麻岩為主,經流水侵蝕形成嶂谷、峰叢等喀斯特地貌 。

  3. 生态資源

    山脈植被垂直分布顯著,涵蓋落葉林、針葉林及高山草甸,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庇護褐馬雞等珍稀物種 。


三、文化意涵

  1. 曆史戰略要地

    因關隘衆多,自古為兵家必争之所。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太行山險隘,為天下脊”,曹操《苦寒行》亦歎“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

  2.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常喻指險阻與堅韌,如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借山勢抒寫人生困境 。

  3. 神話與民俗

    民間傳說中為“愚公移山”故事發生地(《列子·湯問》),象征人力勝天的精神,衍生出地方祭祀山神的傳統習俗 。


四、現代價值

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行山集峽谷(如壺關太行大峽谷)、溶洞(陵川黃圍洞)、紅色遺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于一體,兼具生态旅遊與革命教育功能 。其水土保持作用對維護華北生态平衡至關重要。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地名錄》(測繪出版社)
  3. 《中國自然地理綱要》(科學出版社)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民政部編)
  5. 《全唐詩》李白詩注(中華書局)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此處标注出版物信息,讀者可通過權威圖書館或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太行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一、地理特征 太行山脈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約400公裡,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也是中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标志。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支脈五台山達3061米,形成斷崖絕壁的壯麗景觀,古人稱其為"天下之脊"。

二、地質形成 約2.5億年前的燕山運動塑造了太行山雛形,隨後的喜馬拉雅運動(約6500萬年前)使其進一步擡升。山脈地層垂直分布顯著,包含變質岩、石灰岩、煤層等六大地質層,記錄着地球演變的史詩。

三、曆史地位

  1. 文明搖籃: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磁山文化(約8000年前)在此發祥,見證中華文明起源。
  2. 戰略要沖:戰國時期"太行八陉"成為軍事要道,抗日戰争時期作為晉察冀根據地核心,是華北抗戰的重要屏障。
  3. 文化意象:在《愚公移山》等典籍中象征堅韌精神,女娲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均誕生于此。

四、生态價值 作為華北平原生态屏障,阻擋西北寒流,孕育海河、滹沱河等水系,年降水量約534毫米,形成獨特的森林草原過渡帶。201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預備名錄,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名稱考源 "太"意為宏大,"行"指綿延的山系走向,古稱五行山、王母山。其命名直接關聯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稱謂,印證"山河表裡"的地理格局。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剛百煉鏡白磷班氏廬備問鼈殼扇壁塑伯通庑齒危發秀處罰詞忏耽懷丹幟道素軬帶坊額飛砂揚礫飛奏怫戾攻蹂光燦燦孤寡顧悸龁齩紅燙燙懷真抱素環玦換移話言恚恨箭擦蹇劣教澤畸畯盡物镌印咔叽廉夫隴坻之書模帖癖好遷寂欽念染習入刼三寶殿室廬識破視濯邃養龆容調三惑四頭風土坷垃望祠洧盤诿飾五誡烏賊小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