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輔的意思、賢輔的詳細解釋
賢輔的解釋
賢明的輔相。《漢書·魏相傳》:“臣聞明主在上,賢輔在下,則君安虞而民和睦。” 唐 賈公彥 《<周禮正義>序》:“立君治亂,事資賢輔。”《明史·職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客帝﹞将登薦賢輔,變革故法,使卒越勁,使民果毅,使吏精廉彊力,以禦白人之侮。”
詞語分解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 輔的解釋 輔 (輔) ǔ 古代夾在車輪外旁的直木,每輪二木,用以增加車輪載重支力。 幫助,佐助:輔佐(協助,多指政治上)。輔弼。輔助。輔導。輔相(刵 )。 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區:畿輔。 人的頰骨:輔車相依(“車”
網絡擴展解釋
“賢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詞義:指“賢明的輔佐者”,通常用于形容具備德行與才能、能協助君主或領導者治理國家的重臣。
- 結構:由形容詞“賢”(有德行、才能)與名詞“輔”(輔助者)組成,屬于典型的“形容詞+名詞”搭配。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漢書·魏相傳》:“明主在上,賢輔在下,則君安虞而民和睦”,強調賢輔與明君配合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 《明史·職官志》:“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暗指賢輔在亂世中難以力挽狂瀾的困境。
- 章炳麟《訄書》:将“賢輔”與變革、抵禦外侮等政治行動關聯,擴展了其語境。
3.延伸與相關概念
- 角色定位:在古代政治語境中,賢輔是連接君主與百姓的橋梁,需兼具智慧、忠誠與執行力。
- 近現代演變:現代用法較少,但在曆史讨論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能借指德才兼備的團隊核心成員。
4.與其他詞彙的對比
- 與“良相”區别:“良相”更側重官職(宰相),而“賢輔”更強調品德與輔助功能,適用範圍更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上下文或不同朝代的應用差異,可參考《漢書》《明史》等史書原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賢輔》的意思
《賢輔》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聰明、有才幹的輔佐者”。這個詞常用來稱贊那些能夠給予明智指導和有效幫助的人。
《賢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賢輔》由貝部和輔部組成。
貝部是由貝字底,上面有兩個點形成的部首,它表示與貝殼有關的東西。
輔部由輔字底下面一個橫折和一個短豎形成的部首,它表示輔助、幫助。
總計,《賢輔》一詞一共有11個筆畫。
《賢輔》的來源與繁體字
《賢輔》是從古代《論語》中的一句話中廣泛引用而來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的“不周”即是“不明智”,即需要有人指導和輔助。後來,人們将“不周”的概念引申為“賢輔”,表示聰明才智的輔佐者。
在繁體字中,《賢輔》的寫法為“賢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賢輔》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具體而言,貝部的形狀更加明顯,上面有兩個點形成的部首更加清晰可見。
《賢輔》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這位老師是校長的得力賢輔,對他們的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組詞:賢能(聰明有才幹的人)、輔佐(輔助幫助)、賢明(明智聰明)。
近義詞:賢人、賢士、賢者。
反義詞:愚昧、無能、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