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王孫。 宋 王安石 《寄題思軒》詩:“名郎此地昔徘徊,天誘良孫接踵來。”
“良孫”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王孫”,即王侯或顯貴家族的後代,但更強調子孫的賢良品德。以下為詳細解釋和例證: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詞典《漢典》及多部文獻記載,“良孫”意為“猶王孫”,即與“王孫”同義,特指出身顯赫的家族後代。但結合宋代詩詞用例(如王安石、陶夢桂的詩),該詞常隱含“賢良”“有德”的褒義色彩,強調子孫繼承先祖美德。
文學用例
語境延伸
在部分語境中,“良孫”可泛指優秀後代,不局限于貴族。如明代顧璘詩句“司徒何得無良孫”,通過反問強調賢德子孫的重要性。
“良孫”一詞兼具身份與品德雙重含義,既可指顯貴後裔,更強調子孫的賢良特質,常見于古典詩詞中表達對家族傳承與德行的贊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可參考《寄題思軒》《題塗季儒愚安堂》等原文。
《良孫》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孝順乖巧、懂事有禮的孫子。這個詞語傳達了對孫子的稱贊和認可,表達了對孫子良好行為的贊賞。
《良孫》這個詞語包含兩個漢字,分别是“良”和“孫”。其中,“良”的部首是“艮”,總共有7劃;“孫”的部首是“子”,總共有5劃。
《良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孝道觀念。在中國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視為一種美德的表現,而《良孫》則是用來形容一個盡責的孫子。
《良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良孫」。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良”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而“孫”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中,孫字的上部分是“子”,下部分則是“子”字的另一種寫法,上下結構相同,形似“立”字。
1. 孝敬父母是一個良孫應盡的責任。
2. 這個孩子真是個良孫,每天都會主動幫助奶奶做家務。
1. 良好:表示好的品質或狀态。
2. 良心:表示人内心的道德準則或良善的心态。
3. 孝順:表示尊敬和順從父母的行為。
4. 乖巧:表示聰明、聽話、懂事。
1. 見賢思齊:指看到有才德的人,就會想要效仿。
2. 孝順:表示對長輩尊敬、順從。
3. 行孝:指盡力孝順父母。
1. 不肖子:形容沒有孝心、不懂禮節或不良行為的子女。
2. 不孝:表示對長輩不尊敬、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