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回腸的意思、回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回腸的解釋

[much worried;agitated] 喻思慮憂愁盤旋于腦際,如腸之來回蠕動

九曲回腸

詳細解釋

(1).形容内心焦慮不安,仿佛腸子被牽轉一樣。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朝千悲而掩泣,夜萬緒而回腸,不自知其為生,不自知其為死也。” 唐 杜甫 《秋日夔州詠懷寄鄭監》:“弔影 夔州 僻,回腸 杜曲 煎。”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争奈按不下九曲回腸,合不定一雙業眼。”

(2).小腸的一部分,在空腸的下部,形狀彎曲。盲腸長在它的下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 唐 張守節 正義:“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穀一鬥,水七升半。”


亦作“ 迴膓 ”。亦作“廻腸”。 1.形容歌舞、文章等十分感人。 唐 韓愈 《劉生》詩:“妖歌慢舞爛不收,倒心迴腸為青眸。”參見“ 迴腸盪氣 ”。

(2).比喻愁苦、悲痛之情郁結于内,輾轉不解。 唐 唐彥謙 《春陰》詩:“一寸迴腸百慮侵,旅愁危涕兩争禁。”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淚眼盈盈,眉頭鎮鎖,九曲廻腸千縷。” 清 蒲松齡 《哭畢刺史》詩:“ 西州 門外迴膓絶,恨不将心似石頑。” ********* 《太陽吟》:“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遊子的一出還鄉夢,又加他十二個時辰底九曲回腸!”

(3).小腸的一部分。上接空腸,下連盲腸,形狀彎曲。《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大腸經文》:“迴腸當臍左,迴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鬥,水七升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回腸”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分别對應解剖學和文學中的不同用法:

一、解剖學含義(生理結構)

回腸是小腸的末段,連接空腸和盲腸,屬于消化系統的重要部分。其特點包括:

  1. 位置與結構:位于右下腹,管壁薄、管徑小,顔色較淺,黏膜皺襞稀疏,富含脂肪和淋巴濾泡。
  2. 功能:主要負責吸收營養物質(如維生素B12、膽鹽等),但吸收能力弱于空腸。
  3. 長度:約占小腸總長度的3/5,約2.1米(古代文獻記載)。

二、文學含義(比喻用法)

在漢語中,“回腸”常用于形容情感或思緒的深刻波動,例如:

  1. 基本定義:比喻内心被強烈觸動,難以忘懷,如“九曲回腸”。
  2.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評論,描述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感體驗。
  3. 起源: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後演變為成語。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搜狗百科(-2)及查字典(-5)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回腸的意思

《回腸》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情感激動至極,内心感受非常深刻,令人難以釋懷。通常用于形容某種藝術作品或者情感的表達。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回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右邊是“月”。其中,“口”作為部首的時候,寫法是“亅”;而“月”作為部首的時候,寫法是“⺆”。所以,“回腸”的拆分部首是“亅⺆”。根據五筆輸入法統計,該詞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回腸》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辟穢鏡》一書中。在書中,他使用“回腸九轉”而成為了後來廣泛流傳的成語。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内心情感的強烈與回繞。

繁體

《回腸》的繁體字為「迴腸」。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字彙》記載,古代對于《回腸》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可以寫作「迴襜」「迥膓」。這些不同的寫法主要是在部分部首或者筆畫上有所區别。

例句

1. 這首詩的意境美麗動人,真是一首讓人回腸蕩氣回味的佳作。

2. 這場音樂會上演奏得如此精彩,樂曲仿佛直達人們的心靈最深處,引起了觀衆的回腸悸動。

組詞

回蕩、回味、腸斷、腸絞痛、回旋等。

近義詞

深入骨髓、觸動人心、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反義詞

波瀾不驚、無動于衷、漠不關心、無感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