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栖心”。猶寄心。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若質乎中人之性,運乎在用之質,而栖心古烈,拟足公塗。”《晉書·陸雲傳》:“伏見将軍舍人同郡 張贍 ,茂德清粹,思器深通。初慕聖門,栖心重仞,啟塗及階,遂升樞奧。” 唐 白居易 《病中詩序》:“餘早栖心釋梵,浪跡 老 莊 ,因疾觀身,果有所得。”《雲笈七籤》卷一○一:“散形靈霞之煙,栖心霄霞之境。” 明 屠隆 《綵毫記·展叟單騎》:“歸裝纔解,又向天涯,郎君消灑。非關薄倖,栖心物外,兵戈連四海,還愁路阻 江 淮 。”
“栖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栖心”指寄托心靈或使心靈安頓,核心在于将精神或情感寄托于特定事物或境界。該詞由“栖”(停留、栖息)與“心”(内心)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讓心靈有所栖息”。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多用于表達對理想、信仰或境界的追求。例如:
現代引申義
可泛指尋找心靈歸宿或安身立命的狀态,如“栖心于藝術”“栖心自然”等用法,強調通過特定領域或環境獲得内心的安定與滿足。
古代釋義以《漢典》及文獻引證(如、4、5)為主,現代引申義參考了通用詞典(如)。需注意,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3)的解釋可能存在通俗化傾向,需結合經典文獻綜合理解。
栖心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修辭和文學創作中,也可以作為人名使用。栖心的意思是相安無事,安靜地居住或安頓心思。
栖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心,其中木表示樹木,心表示心靈。栖心的總筆畫數為12。
栖心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候被寫作棲心,讀音為qī xīn。繁體字的寫法與現代簡化字寫法相似,都是棲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栖心的字形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栖心的字形是由樹木和心旁組合而成。而在《康熙字典》中,栖心的字形是由樹木和心旁以及額外的一撇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栖心一詞的例句:
與栖心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栖息、栖居、栖身等。
栖心的近義詞有安居、寓心、甯心等。
栖心的反義詞有浮躁、不安、不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