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衣博帶的意思、襃衣博帶的詳細解釋
襃衣博帶的解釋
亦作“褒衣博帶”。亦作“裒衣博帶”。寬衣大帶。古代儒者的裝束。《淮南子·氾論訓》:“古者有鍪而綣領而王天下者矣……豈必襃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漢書·雋不疑傳》:“ 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顔師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廣博之帶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 韋承貽 鹹光 中策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帶滿塵埃,獨上都堂納試迴!’”《明史·張士隆傳》:“夫裒衣博帶之雅,孰與市井狡儈之羣。” 清 黃遵憲 《續懷人詩》:“襃衣博帶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堯臣 《宿州河亭書事》詩:“新衣尚穿束,舊服變襃博。” 宋 蘇轼 《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為容,願盡糜捐而報德。”
詞語分解
- 襃衣的解釋 亦作“褒衣”。亦作“裒衣”。.賞賜的禮服。《禮記·雜記上》:“内子以鞠衣、襃衣、素沙。” 鄭玄 注:“襃衣者,始為命婦見加賜之衣也。”《禮記·雜禮上》:“復,諸侯以襃衣、冕服、爵弁服。” 鄭玄 注:“
- 博帶的解釋 .寬大的衣帶。用于禮服。《管子·五輔》:“博帶梨,大袂列,文綉染,刻鏤削。”《漢書·雋不疑傳》:“﹝ 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新唐書·劉子玄傳》:“博帶褒衣,革履高冠
網絡擴展解釋
“襃衣博帶”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bāo yī bó dài,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引申義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指“寬大的衣袍和闊腰帶”,是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典型裝束,體現莊重、儒雅的風範。
- 例:《漢書·雋不疑傳》記載:“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谒。”
-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也可形容過分華麗的裝扮 或浮誇的裝飾風格,含一定貶義。
二、曆史淵源與用法
-
出處
最早見于《淮南子·氾論訓》:“豈必襃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意為“何必一定要穿寬袍大帶、戴章甫冠?”)。
-
古代用法
原為中性描述,特指儒者的服飾規範,後逐漸衍生出對繁複禮儀或形式主義的暗諷。
-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過度追求外表華麗而忽視實質的行為,如:“他一身襃衣博帶,卻無真才實學。”
三、常見混淆點
- 字形辨析:“襃”是“褒”的異體字,因此“襃衣博帶”與“褒衣博帶”為同一成語的不同寫法。
- 褒貶變化:古代多指身份象征,現代更傾向負面評價,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淮南子》《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襃衣博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襃衣博帶是指一種古代士人的服飾,通常是指文人雅士所穿的帶子和衣襟。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襃(衤,廣):4畫
衣(衤):5畫
博(十,廠):12畫
帶(巾):8畫
來源:
襃衣博帶這個詞源于古代文人的着裝風格。在古代的中國社會,文人雅士非常注重服飾的品味,并以獨特的方式來搭配衣物和配飾。襃衣博帶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組合。
繁體:
襃衣博帶的繁體寫法為「襃衣博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襃衣博帶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異。然而,主要的意思和用法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他穿着華麗的襃衣,佩戴着精美的博帶,給人一種高雅的感覺。
組詞:
襃衣博帶是一個詞組,通常不與其他詞進行組合。
近義詞:
襃衣博帶的近義詞可能是衣褶華帶、華服領結等,它們都與古代士人的着裝和配飾相關。
反義詞:
襃衣博帶的反義詞可能是樸素衣物、簡約風格等,它們代表了與襃衣博帶相對的另一種着裝風格。
希望上述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将很願意進行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