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莊敬貌。《禮記·玉藻》:“朝廷濟濟翔翔。” 鄭玄 注:“莊敬貌也。” 清 錢謙益 《姚母文夫人壽序》:“行列如舒雁,濟濟翔翔如也。”
(2).安舒貌。《穆天子傳》卷三:“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郭璞 注:“憂無薄也。”《漢書·韋賢傳》:“朝宗 商邑 ,四牡翔翔。” 顔師古 注:“翔翔,安舒貌。”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之三:“震震靈鼉起,翔翔雲舞來。”
(3).高飛貌。《楚辭·東方朔<七谏·謬谏>》:“衆鳥皆有所行列兮,鳳獨翔翔而無所薄。” 王逸 注:“翔翔,一作翺翔。”
“翔翔”作為疊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如漢典、查字典等),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莊敬的樣子
源自《禮記·玉藻》中“朝廷濟濟翔翔”,形容儀态莊重恭敬,多用于描述古代禮儀場合的肅穆氛圍。
安舒的樣子
如《漢書·韋賢傳》中“四牡翔翔”,指從容安適的狀态,引申為平和悠然的氣質。
高飛的樣子
見于《楚辭·七谏》“鳳獨翔翔而無所薄”,描繪鳥類盤旋飛翔的姿态,後也比喻行動迅捷。
古籍引用
現代例句
“海燕在驚濤駭浪上翔翔”,此處取“高飛”之意,突顯動态美感。
“翔翔”既可描摹具體動作(如飛翔),亦可抽象表達神态(莊重、安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翔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飛行、翺翔。常用于描述鳥類或者飛行器在空中自由飛行的動作。
《翔翔》這個詞的部首是“翔”,由“羽”部和“上”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7,每個部分的筆畫數分别為“羽”部4畫,“上”部13畫。
《翔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産生的象形文字。最初的象形字形狀模仿了鳥在空中飛行的姿态,後來演變為現代的字形。
繁體字形為「翔翔」,部首和筆畫的構成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翔翔」以訛寫法來表達。它是由疊加多個“羽”字的形狀所組成,形象地表達了飛行的動作。
1. 鳥兒振翅高飛,翔翔于藍天之上。
2. 空軍飛行員在藍天中翺翔,翔翔自如。
翔海(在大海上自由翺翔)、翔雲(飛行到雲端)、翔鶴(鶴在空中翺翔)。
飛翔、翺翔。
落地、降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