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達善的意思、達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達善的解釋

(1).表達善意。《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

(2).薦舉善人。 晉 潘嶽 《九品議》:“薦賢達善,各以類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達善”的漢語詞典釋義

“達善”是由“達”與“善”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實現至善”或“通曉善道”。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達(達)

    • 本義:通達、貫通。《說文解字》釋為“行不相遇也”,引申為暢通、顯貴、通曉。
    • 引申義:
      • 實現目标(如“達志”);
      • 表達思想(如“達意”);
      • 道德上的通透(如“達德”)。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本義:吉祥、美好。《說文解字》稱“吉也”,後衍生為道德層面的“良善”。
    • 引申義:
      • 品德高尚(如“善人”);
      • 行為正确(如“從善如流”);
      • 擅長某事(如“善戰”)。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達善”的完整釋義

“達善”作為合成詞,強調通過行動或認知實現最高層次的善,包含兩層含義:

  1. 動詞性:踐行善道,使善得以實現。

    例:《荀子·性惡》雲:“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必将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即“達善”的實踐過程。

    來源:《荀子集解》(中華書局校注本)

  2. 形容詞性:形容人具備通達明辨善惡的智慧。

    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明明德”時指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此境界需通過“達善”的修養達成。

    來源:《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化語境中的延伸

在儒家思想中,“達善”與“止于至善”(《大學》)相呼應,體現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标。王陽明《傳習錄》進一步闡釋:“知至善即吾性,而求達乎其極”,強調通過心性修煉通達至善之境。

來源:《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現代用法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達善”屬書面語,多用于哲學或倫理學讨論。需注意與近義詞區分:


參考文獻(符合原則的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 中國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 - 商務印書館
  3. 《荀子集解》 - 中華書局
  4. 《朱子全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王陽明全集》 -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無公開電子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現代辭書可通過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達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化背景和來源區分解釋:

一、中文傳統釋義

  1. 表達善意
    指通過言行傳遞友好态度。如《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提到“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争辨”,強調勸谏時需以善意溝通,避免沖突。

  2. 薦舉善人
    意為推舉品德高尚者。晉代潘嶽《九品議》中“薦賢達善,各以類進”即體現這一用法,強調選拔人才的标準。

二、梵文宗教釋義(Darshan)

源自梵語“Darshan”,意為“見”或“敬拜”,特指信徒通過接觸靈性大師(如頂禮雙足、獻禮等儀式)獲得祝福,象征放下業相、全心臣服。此概念在印度教和部分靈修傳統中常見,如薄伽梵歌中奎師那賜予阿朱那的“宇宙形體達善”。

三、古詩文中的運用

杜甫《詠懷二首》中“未達善一身,得志行所為”暗含追求完善自身之意;宋太宗詩句“灰心達善即為師”則強調通過善行實現精神升華。

該詞既有中文語境下的“傳遞善意”“舉薦賢能”等實用含義,也包含宗教文化中的靈性實踐,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百牢伴當辨照萆荔參佐策世憚惕蜑子電力網鬥杓斷航娥娥惡穢耳絆肺氣腫廢鐵風旱浮說覆新圪蛋耿晶晶公財慣盜過夜海懷霞想涵滌洪濛蠖屈鼠伏賤夫江東父老檢事竟天進轄絕望匟幾良友斂容芒忽篷窗頻并齊門人不知鬼不覺山紀善逝山脅神飛氣揚神狐試液守文鼠盜狗竊鼗鼙鐵範停辦通銜緯谶隗山五恭消絶斜坡錫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