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達善意。《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
(2).薦舉善人。 晉 潘嶽 《九品議》:“薦賢達善,各以類進。”
“達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化背景和來源區分解釋:
表達善意
指通過言行傳遞友好态度。如《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提到“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争辨”,強調勸谏時需以善意溝通,避免沖突。
薦舉善人
意為推舉品德高尚者。晉代潘嶽《九品議》中“薦賢達善,各以類進”即體現這一用法,強調選拔人才的标準。
源自梵語“Darshan”,意為“見”或“敬拜”,特指信徒通過接觸靈性大師(如頂禮雙足、獻禮等儀式)獲得祝福,象征放下業相、全心臣服。此概念在印度教和部分靈修傳統中常見,如薄伽梵歌中奎師那賜予阿朱那的“宇宙形體達善”。
杜甫《詠懷二首》中“未達善一身,得志行所為”暗含追求完善自身之意;宋太宗詩句“灰心達善即為師”則強調通過善行實現精神升華。
該詞既有中文語境下的“傳遞善意”“舉薦賢能”等實用含義,也包含宗教文化中的靈性實踐,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
《達善》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包括追求善良、正直和寬容等美德。
《達善》的部首是“辶”,共有10個筆畫。
《達善》一詞的來源多為古代文獻中的贊美之詞,用來形容那些具備高尚道德品質和行為的人。
繁體字中的《達善》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達善》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即“達”字部分表示行動、到達的意思,“善”字部分************、美好的含義。
他平時總是樂于助人,為他人着想,真是一個行為達善的人。
善舉、善行、善良、善心
美德、高尚、仁善
惡習、邪惡、不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