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治水、築城、建造宮殿等工程。《書·益稷》:“ 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 傳:“聞 啟 泣聲,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呂氏春秋·季夏》:“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衆,無舉大事。” 高誘 注:“土功,築臺穿池。”《資治通鑒·魏明帝青龍三年》:“帝好土功,既作 許昌 宮,又治 洛陽 宮,起 昭陽 太極殿 ,築 總章觀 ,高十餘丈,力役不已,農桑失業。”
“土功”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與土地相關的重大工程,具體解釋如下:
指治水、築城、建造宮殿等大規模土木工程。該詞強調與土地開發、改造相關的集體性勞作,常見于古代文獻。
包含三類主要工程: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耗費民力的國家工程,如《呂氏春秋》将“興土功”與軍事行動并列,暗示其對社會資源的消耗。
注: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代社會經濟的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呂氏春秋》等原始典籍。
《土功》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口語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勤勞、肯吃苦、肯幹活的品質。通常用來稱贊那些在農田勞作或身體力行的人。
《土功》的部首是“土”,代表了與土地、農田相關的意義;它的筆畫數是6畫。
《土功》一詞具有久遠的曆史,它源自中國農耕文化。在古代,農耕是人們生活的基礎,勤勞的農民被視為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稱贊一個人的勤勞和肯吃苦的品質。
《土功》的繁體字形為「土功」,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可能存在一些變化。然而,根據我的研究,《土功》這個詞彙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一直是個很土功的人,在農田裡辛勤勞作。
2. 她的成功是靠着自己的土功和努力取得的。
3. 這個村子裡的人都很有土功,他們肯吃苦肯幹活。
勤土功、土功勞、土功農、努力土功。
勤勞、肯吃苦、吃苦耐勞、勤勞肯幹。
懶惰、不努力、不肯吃苦、不勤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