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弦外之響的意思、弦外之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弦外之響的解釋

喻言外之意。 王國維 《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 白石 ,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絃外之響。”參見“ 絃外之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弦外之響"是一個富有文學意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話語或藝術作品表面意思之外所蘊含的深刻意味、含蓄情感或未盡之言。以下從語言學與文學角度進行專業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結構解析

  1. 字面拆解

    • "弦":原指琴弦,引申為音樂或語言載體。
    • "外":超越表面,指向深層空間。
    • "響":聲音的回蕩,象征持續的影響力。 整體構成"弦樂器發聲後的餘韻",隱喻超越字面意義的含蓄表達。
  2. 詞典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形容"言辭或文藝作品中未直接說明但可感知的深層含義",與"弦外之音"互為同源表達,強調"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特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16)。


二、文學語境中的經典用例

  1. 古代文論關聯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提出"妙處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其"空中之音"即與"弦外之響"的意境相通,指向詩歌語言的超越性(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現代作品體現

    魯迅雜文常通過反諷制造"弦外之響",如《論"他媽的"》表面析解粗話,實則批判封建等級制度,學者錢理群指出此為"以聲寫意"的典型策略(《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三、權威學術闡釋

  1. 語言學視角

    語言學家王力在《中國語言學史》中強調,漢語成語的意象性使其天然具備"雙層表意系統","弦外之響"正是通過聽覺隱喻構建"能指-所指"的分離(中華書局,2013)。

  2. 美學理論支撐

    美學家宗白華《美學散步》将此類表達歸為"空白美學":"中國藝術以虛帶實,以響引寂,在有無之間成就意境",印證了該成語的哲學根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四、跨文化參照

西方文論中的"Subtext"(潛文本)概念與之近似,但"弦外之響"更突出聽覺通感的文化獨特性。比較詩學家葉維廉指出,漢語的"音象結合"使餘響成為意義載體,迥異于拼音文字的線性邏輯(《中國詩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結論:"弦外之響"作為漢語審美範式的凝練表達,既承載着"立象盡意"的傳統思維,亦彰顯了語言留白的藝術智慧,其價值在當代跨媒介叙事中持續煥發活力。

網絡擴展解釋

“弦外之響”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言語或文字中未直接表達但隱含的深意,即“言外之意”。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琴弦之外的餘音,引申為語言或文字表面含義之外的深層意蘊,需聽者或讀者通過聯想和感悟才能領會。例如在詩詞、藝術創作中,常通過含蓄表達傳遞情感或哲思。

2.出處與背景

源自王國維《人間詞話》第四十二則:“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王國維以此評價南宋詞人姜夔(號白石)的作品雖格調高雅,但缺乏意境營造,未能讓讀者感受到更深層的韻味。

3.語言結構與用法

4.延伸意義

強調藝術創作和表達中“含蓄美”的重要性,即通過有限的形式引發無限聯想,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這一概念與中國傳統美學中“虛實相生”的理念相通。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或例句,可參考《人間詞話》原文及古典詩詞評析類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八分公白食半途而廢鄙臣蠶鹽成天際儲具彈丸脫手打夜作鲽鹣東風寒憤恥豐年瑞诰誓高辛咯碌黑錫黃香扇枕簡驩椒房郊特角争錦軒開包開兵口是心非令曲林林央央露白地牛明節貘屏末廷摸瞎南金東箭逆泝弄粉調朱偶倡瓯窭朋來旗旛戚繼光瓊樓柔而不犯軟胎三右失風食肉鉥心刳形私喪踏罡禮鬥呫哔通材達識望浪蝸角鬭争烏啼祥刑纖列仙人桂夏社席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