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旗幡 ”。旌旗。 唐 王建 《寄賀田侍中東平功成》詩:“百裡旗幡衝即斷,兩重衣甲射皆穿。” 唐 劉禹錫 《武陵書懷五十韻》:“王正會夷夏,月朔盛旗旛。”《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隻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鬥旌幟。”《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當下折些樹枝,假做旗幡。”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有各色旗旛招展,上書‘克服 秦 軍’‘解救 邯鄲 ’等字。”
旗旛(或寫作“旗幡”)是漢語中表示旌旗的複合詞,其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結構分析
由“旗”和“旛(幡)”組成。
字義延伸
唐代詩詞
古典小說
現代文學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的權威釋義。
旗旛,是指用來表示國家、民族、政黨、組織或個人意志和标志的布帛制品。
旗旛的部首是⾛(走),它有10個筆畫。
旗旛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是由古漢語中的兩個詞合并而成。其中,“旗”最初是指揮軍隊、引導行軍的信號物,而“旛”則是指用以表示軍隊旌旗的大幡。後來,這兩個詞漸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旗旛”。
旗旛的繁體字是「旗旛」。
在古代,旗旛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說文解字》中将旗旛寫作「旗幡」,而在古漢字典《康熙字典》中則寫作「㔾㔿」。
1. 他手持着紅旗旛,帶領大家奮勇前進。
2. 風吹動,旗旛獵獵作響。
3. 五彩斑斓的旗旛在陽光下閃耀。
組詞:旗幟、旗杆、旌旗、旗語、旗手、旗鼓相當、旗手。
近義詞:旌旗、幡、旄、旗幟
反義詞:無旗無旛、旗開得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