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诰誓的意思、诰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诰誓的解釋

(1).古代君王訓誡勉勵民衆的文告。《穀梁傳·隱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 範甯 注:“誥誓,《尚書》六誓七誥是其遺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備,不須誥誓而信自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 唐 虞 流于典謨, 商 夏 被于誥誓。” 範文瀾 注:“《尚書》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新唐書·柳渾傳》:“ 渾 跪曰:‘五帝無誥誓,三王無盟詛,蓋盟詛之興皆在季末。’”

(2).借指《尚書》《文選·班固<典引>》:“帝者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 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 呂延濟 注:“誥誓謂《尚書》也。言 漢 帝之儀則,《尚書》所載亦不及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诰誓”是古代文獻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君王訓誡民衆的文告
    指古代統治者用于告誡、勉勵臣民或申明政令的官方文書。這類文告常見于《尚書》,如《大诰》《康诰》《湯誓》等篇目,内容多涉及戰争動員、政策宣導或道德教化。例如《穀梁傳》提到“誥誓不及五帝”,說明其興起于後世社會治理需求增加的時期。

  2. 代指《尚書》
    因《尚書》收錄了大量诰誓類文獻,後世常以“诰誓”借代《尚書》整體。如《文心雕龍》稱“商夏被于誥誓”,即指《尚書》中夏商時期的诰誓篇章。

二、延伸背景

三、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尚書》相關注釋或《文心雕龍·史傳》等典籍,結合曆史文獻深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誓言》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詞彙,具有深刻的含義。下面我将回答你的問題,并按照你的要求,使用h标籤和p标籤進行排版。

詞義

《誓言》是指鄭重宣告的話語或承諾,表示對某事物或某人采取堅定立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誓言》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讠),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誓言》的來源追溯到古代,是由“言”和“允”組成的。其中,“言”表示語言,表達意思的能力,“允”表示宣示真心,表示願意履行承諾。

繁體

繁體字《誓言》的寫法為「誓言」(zhì yán)。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誓言》也有一些變體,比如像「誓」的上部分寫得更複雜,形狀更大。而「言」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

例句

1. 他向全世界發表了一份堅定的諾言。

2. 她對自己的目标發誓永不放棄。

組詞

誓約、誓死、發誓、誓詞、諾言、宣誓

近義詞

誓言 - 承諾,宣誓,誓約

反義詞

背叛,違背,放棄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