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诰誓的意思、诰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诰誓的解釋

(1).古代君王訓誡勉勵民衆的文告。《穀梁傳·隱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 範甯 注:“誥誓,《尚書》六誓七誥是其遺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備,不須誥誓而信自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 唐 虞 流于典謨, 商 夏 被于誥誓。” 範文瀾 注:“《尚書》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新唐書·柳渾傳》:“ 渾 跪曰:‘五帝無誥誓,三王無盟詛,蓋盟詛之興皆在季末。’”

(2).借指《尚書》《文選·班固<典引>》:“帝者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 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 呂延濟 注:“誥誓謂《尚書》也。言 漢 帝之儀則,《尚書》所載亦不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诰誓(gào shì)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诰”與“誓”二字構成,屬古代官方文書與禮儀用語,具有特定的曆史語境和文化内涵。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義分解

  1. 诰(gào)

    指古代帝王或上級對臣屬的訓誡、告谕文書。《說文解字》釋:“诰,告也。” 如《尚書》中的《康诰》《酒诰》均為周王對臣民的正式文告。

    功能:多用于頒布政令、申明制度或教化民衆,體現統治權威。

  2. 誓(shì)

    指鄭重立約、承諾的言辭或儀式。《爾雅·釋言》注:“誓,約束也。” 如《尚書·湯誓》為商湯伐桀前的動員誓詞。

    功能:常見于軍事盟約、祭祀典禮,強調信用約束力。


二、複合詞釋義

“诰誓”合稱,特指古代帝王或諸侯通過正式文書與盟誓形式頒布的法令、規約,兼具訓誡與契約雙重性質。


三、曆史用例與權威參考

  1. 《尚書·周書》

    篇目如《大诰》《牧誓》分别代表“诰”與“誓”的典型文本,後世合稱“诰誓”為周代法典文書的總類之一。

  2. 《禮記·曲禮下》

    載:“約信曰誓,莅牲曰盟”,說明“誓”與盟約儀式的關聯,而“诰誓”則整合了文書與儀禮的雙重權威性。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定義:“诰誓,古代君王發布的誡敕與誓命。” 強調其作為統治工具的正式性與強制性。


四、文化内涵

诰誓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國“禮法合一”的政治傳統:


權威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4. 《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5.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诰誓”是古代文獻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君王訓誡民衆的文告
    指古代統治者用于告誡、勉勵臣民或申明政令的官方文書。這類文告常見于《尚書》,如《大诰》《康诰》《湯誓》等篇目,内容多涉及戰争動員、政策宣導或道德教化。例如《穀梁傳》提到“誥誓不及五帝”,說明其興起于後世社會治理需求增加的時期。

  2. 代指《尚書》
    因《尚書》收錄了大量诰誓類文獻,後世常以“诰誓”借代《尚書》整體。如《文心雕龍》稱“商夏被于誥誓”,即指《尚書》中夏商時期的诰誓篇章。

二、延伸背景

三、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尚書》相關注釋或《文心雕龍·史傳》等典籍,結合曆史文獻深化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寶像辨潔鼻青額腫不遷操之過切柴荜成緒踟跦寵渥逮案搗亂颠頭簸腦底稿第行抵足而眠獨用拂綽鬼箓寒音毫升黑竹鴻綱後敍胡狢回伏渾括兼葭赍表肌理舊史氏咎由自取鞠愛開岸潰破類地行星躐登陵石林隈禮相馬牙香納說能迩胚乳噴撒僻脫破業祈夢勤役熱語上遐審時度勢畬田十分惺惺使五分勢威束列素隱天械調幅先隴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