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後以“蝸角鬭争”比喻因細事而引起争鬥。 宋 辛棄疾 《哨遍·秋水觀》詞:“蝸角鬭争,左 觸 右 蠻 ,一戰連千裡。”亦省作“ 蝸争 ”。 清 魏源 《遊山吟》之二:“蝸争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
“蝸角鬭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該成語比喻因極其微小的事物或利益引發無謂的争鬥,常用來形容目光短淺、糾纏于瑣事的争執。
詞源解析
典故起源
出自《莊子·則陽》:
蝸牛左右兩角上分别有“觸氏”和“蠻氏”兩國,為争奪領地爆發戰争,導緻伏屍數萬。諷刺現實中因瑣事引發的沖突,如戰國時期魏王與齊王的盟約争端。
莊子通過此寓言倡導超越狹隘利益,關注更宏大的格局,對現代人處理沖突仍有啟示意義。
蝸角鬭争(wō-jiǎo-dòng-zhēng)是一個成語,意為小人之間的無謂争鬥。
拆分部首和筆畫:
蝸(蟲,丶丨人,6畫)
角(見,言,7畫)
鬭(鬥,鬥,20畫)
争(角,丷五,6畫)
來源:
“蝸角鬭争”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秋水》篇。莊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哲學家,他在這篇文章中借用蝸角的概念,來形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之間的争鬥。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指責那些無謂的争吵和争鬥,意味着人們應該超越這種低級的紛争。
繁體:
蝸角鬥爭
古時候漢字寫法:
蝸角鬥争
例句:
他們兩個人為了一點小事争執不休,真是蝸角鬭争。
組詞:
蝸牛、蝸居、鬭氣揚眉
近義詞:
吵鬧、争吵、紛争
反義詞:
和平、合作、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