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馴養日久聽人役使的耕牛。佛教用以比喻皈依佛法者。《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禅師》:“ 安 在 潙山 ,三十年來,隻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入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箇露白地牛,常在人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趂亦不去也。”亦作“ 露地白牛 ”。 宋 黃庭堅 《作浩然詞贈何造誠》:“無鈎狂象聽人語,露地白牛看月斜。”亦省作“ 露地牛 ”。 宋 朱熹 《借韻呈府判張文既以奉箴且求教藥》:“飛騰莫羨摩天鵠,純熟須參露地牛。”
“露白地牛”是一個佛教用語,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典故背景:
原指馴養日久、聽從役使的耕牛,佛教中引申為比喻皈依佛法、心性被調伏的修行者。這一比喻強調通過長期修行達到身心調順的狀态。
出自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禅師》:
安在沩山三十年來,隻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入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白地牛,常在人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趂亦不去也。
禅師以馴牛過程比喻修行:初期需嚴格約束(如牛犯苗稼則鞭撻),待調伏後則無需外力驅使(如露白地牛般自然跟隨)。
個别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事情暴露無遺”,但此說法未被主流佛教文獻或高權威來源支持,可能是望文生義的誤讀。建議以禅宗典籍釋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禅宗牧牛公案的完整體系,可參考《十牛圖》等文獻(來源:、4、6)。
露白地牛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牛馬在田野中自由奔跑的場景。
露白地牛的拆分部首是牛,筆畫數為12。
《露白地牛》出自南朝宋範晔的《後漢書·郎顗傳》。原文如下:“每示群臣大家厲節,當知露白之地,土半湛泸。”意思是每當向群臣展示偉大家族的厲害,就應當知道露白之地上的土地已經泛濫。
露白地牛的繁體字為「露白地牛」。
古時候,露白地牛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改變。
田野上,一群露白地牛自由自在地奔馳着。
露天、白天、地鐵、牛仔
放牧的牛、自由奔放的牛
籠中的牛、束縛的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