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彰節烈。《晉書·周虓傳》:“臣聞旌善表功,崇義明節,所以振揚聲教,垂美來葉。”
(2).表明節操。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序》:“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諧以取容。”
“明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其釋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表彰節烈
指對堅守忠義、節操的人或行為進行公開贊揚。這一用法源自《晉書·周虓傳》:“崇義明節,所以振揚聲教”,強調通過表彰弘揚社會正氣。
表明/堅守節操
指個人在困境或誘惑中恪守道德準則,保持高尚品德。如夏侯湛在《東方朔畫贊》序中提到“正谏以明節”,即通過正直的勸谏彰顯氣節。
現代語境下,“明節”更偏向第二層含義,強調面對壓力或誘惑時,堅持原則和道德底線,常見于評價人物品格的場景。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釋義與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查閱原文,可參考《晉書》《左傳》及相關注釋文獻。
明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明”和“節”兩個字組成。
“明”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它的筆畫數是8畫;“節”字的部首是月字旁,它的筆畫數是9畫。
“明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意味着“明亮的節日”或“光明的時刻”。在今天,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莊嚴、純潔的節日或節慶活動。
“明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明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明節”的寫法為「明節」。
1. 即将到來的中秋節是一個明節,家人們會一起團圓、歡度佳節。
2. 明日是國慶節,我們要共同慶祝這個明節。
明亮、明朗、明白、明智、節日、節慶、節目、節約
明亮、光明、莊嚴、慶典
黑暗、陰郁、混亂、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