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的意思、半途而廢的詳細解釋
半途而廢的解釋
[do sth.by halves;leave off sth.halfway;give up halfway]∶廢:停止。半路上停下來。比喻工作沒做完就停止了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
陛下持之不堅,半途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韓愈《論淮西事宜狀》
詳細解釋
見“ 半塗而廢 ”。
詞語分解
- 半途的解釋 一半路途;半道;半中間半途而廢詳細解釋見“ 半塗 ”。
- 廢的解釋 廢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廢弛(應該施行而不施行)。廢除。廢黜(罷免,革除)。廢帝(被廢黜的皇帝)。廢棄。廢止。廢置。因噎廢食。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廢話。廢品。廢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
專業解析
半途而廢,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形容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在達到目标之前就停止了努力。其核心含義在于未能完成既定的任務或目标。
詳細釋義: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半途: 指路程或事情進行到一半的地方。
- 廢: 停止,廢棄,放棄。
- 合義: 走到半路就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情沒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堅持到底。強調的是在過程中放棄,導緻前功盡棄或目标無法實現。
-
權威詞典解釋:
-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半途而廢”指“做事情沒有完成而終止”。
- 《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更為詳細:“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解釋點明了其比喻義和核心問題——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
近義詞辨析:
- 有始無終: 與“半途而廢”意思非常接近,都指做事開頭做得不錯,但不能堅持到結束。
- 淺嘗辄止: 側重于對知識、問題等稍微嘗試一下就停止了,不求深入理解或解決,程度可能比“半途而廢”更淺。
- 功虧一篑: 強調事情快要成功時因為最後一點努力沒做到而失敗,失敗點更接近終點;“半途而廢”則強調在過程中放棄,放棄點可能在早期、中期或後期,不特指接近成功時。
-
反義詞:
- 堅持不懈: 堅持到底,毫不松懈。
- 持之以恒: 長久地堅持下去。
- 善始善終: 事情從開頭到結束都做得很好。
-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斷地雕刻(原意指雕刻一件器物)。
-
出處與典故:
- “半途而廢”一詞最早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遵循正道行事,(如果)半途而廢,我是不能停止(追求正道)的。這裡孔子用“半途而廢”來批評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
-
用法示例:
- 學習外語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半途而廢。
- 這個項目已經投入了這麼多資源,現在放棄就是半途而廢。
- 他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常常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形象地描繪了做事未能堅持到底的狀态,是告誡人們做事要有恒心、毅力和責任感的常用成語。其權威釋義明确指向做事未完成而中途停止,核心問題在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半途而廢”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做事沒有堅持到底,中途放棄。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
- “半途”:指走到一半的路程,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
- “廢”**:停止、廢棄**。合起來即“走到中途就放棄”,比喻做事不能堅持到底。
2.出處與典故
這一成語源自《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原意是批評那些不能堅持正道的人。後來被廣泛用于形容做事缺乏恒心。
3.用法與語境
- 批評性用語:多用于指出他人或自己因懈怠、困難而放棄目标的行為。
例:“學習外語若半途而廢,最終隻會前功盡棄。”
- 激勵勸誡:提醒他人要堅持不懈。
例:“既然開始了,就别半途而廢!”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有始無終、淺嘗辄止、功虧一篑。
- 反義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善始善終。
5.現實意義
該成語強調堅持的重要性,適用于學習、工作、個人目标等場景。例如:健身計劃中途放棄、項目執行到一半擱置等,均可用“半途而廢”形容。
這一成語以簡潔的四個字,生動揭示了人性中常見的弱點,同時傳遞了中華文化對“毅力”和“恒心”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覽...
百福具臻保納愎佷畢親裁雲昌圖刬塞車殆馬煩忱辭踳馳擔籠颠撲不磨颠隕雕剿低頭笃友放着封隩浮財歸鄉歸轸海琛賀蘭山脈化升戒忌荊關荊國浄手旌直禁勸局踀客氣話會計窟宅鈴鈴淩制劉石經理物廟瑟音篾巴千念淺下愆儀嵚崎磊落求舊敧斜桑中之約私身讨亡替移痛下針砭頭號柁子往朝王土蔚成風氣偉略相逢恨晚纖筍蟹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