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給軍隊将士休假的時間。《宋書·張永傳》:“時将士休假,年開三番,紛紜道路。 永 建議曰:‘臣聞開兵從稼,前王以之兼隙,耕戰遞勞,先代以之經遠。’”
(2).開戰。《說嶽全傳》第五八回:“大開兵,江翻海攪;衝隊伍,地動山搖。”
“開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指軍隊将士的休假時間
這一釋義源自《宋書·張永傳》的記載:“時将士休假,年開三番……臣聞開兵從稼,前王以之兼隙。”。古代軍隊在特定時期會安排将士輪休,以平衡耕作與戰備的需求。
開戰、發動軍事行動
常見于描述戰争爆發或軍隊主動出擊的場景,如《說嶽全傳》第五八回:“大開兵,江翻海攪;沖隊伍,地動山搖。”。
“開兵”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以确保語義準确性。更多例句可參考《宋書》《說嶽全傳》等原著。
開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開”和“兵”。下面将介紹它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開兵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專業術語的含義,也有日常用語的意思。在軍事領域,開兵指的是發動戰鬥或展開軍事行動。在日常生活中,開兵也可以表示開始行動或發起某種活動。
拆分部首:開(開火);兵(軍隊)
筆畫:開(4畫);兵(7畫)
繁體字“開兵”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開兵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開兵”、“開丙”等。不同的寫法在形狀和結構上有所區别,但仍表示相同的意義。
1. 指揮官下令開兵,全軍士兵立即進入戰鬥狀态。
2. 明天早上我們就開兵,準備好了嗎?
開戰、開火、開赴、開展、開拓等。
發動、展開、出擊、行動等。
停戰、結束、收兵、撤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