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限米的意思、限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限米的解釋

古代按規定應出的稅米。《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父兄在都,子弟給郡縣吏,既出限米,軍出又從,至於家事無經護者,朕甚愍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限米”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主要出現在古代經濟制度語境中。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限”指限制、規定,“米”指稻米脫殼後的糧食,組合後特指按官府規定數額征收的糧食稅。該詞在《三國志·吳書》中已有用例,指東吳政權對屯田戶按田畝數強制征收的糧食實物稅,稅率常為“畝收三鬥”。

從構詞法分析,“限米”屬定中結構複合詞,中心語素“米”受限定語素“限”修飾,體現古代賦稅制度的強制性特征。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考釋,這類稅收制度常見于漢唐時期,與“租庸調”“均田制”等經濟政策存在關聯。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存于曆史文獻與相關研究中。

使用場景方面,《魏晉南北朝經濟史》顯示,“限米”多出現于記載土地政策的官方文書中,如《吳都賦》所述“國稅再熟之稻”,即指向江南地區按雙季稻産量征收限米的史實。需注意與“稅米”“租米”等近義詞的區别:前者強調征收額度限定,後者側重征收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限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代稅賦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按規定應繳納的稅米,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賦稅制度。例如《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記載:“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既出限米,軍出又從。”,說明當時官吏家庭需按人數繳納定額稅米。

  2. 曆史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三國時期吳國的稅收政策,強調對特定群體(如官吏)的強制性征糧要求,可能與戰時物資調配或行政管控相關。

二、現代引申含義

  1. 限制糧食供應
    部分現代解釋将“限米”拆解為“限制+米”,引申為政府或機構對糧食供應的管控,例如在物資短缺時實施配給制度。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更多是字面組合的通俗理解。

三、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稅制細節,可參考《三國志》等史料或高權威性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贊暗蛩薄怯怯便孽變元音不價策杖成合持養放流奉箕箒寡德故交寒縮紅藍黃琉璃話談焦點驕豎金翅鳥進頌濟勝之具積小吉陽口敕壘壁遼卓裂巴辚輑籠罩落鎖秘吝嬭媪南中内垂門内州黏涎配所偏材黔南切實可行啟居齊慄青扈散仙人僧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石壇屍玩庶幾四腳朝天隨文釋義骕骕訴語萬安五角六張五兩無遇下喬遷谷媟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