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規定應出的稅米。《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父兄在都,子弟給郡縣吏,既出限米,軍出又從,至於家事無經護者,朕甚愍之。”
“限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按規定應繳納的稅米,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賦稅制度。例如《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記載:“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既出限米,軍出又從。”,說明當時官吏家庭需按人數繳納定額稅米。
曆史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三國時期吳國的稅收政策,強調對特定群體(如官吏)的強制性征糧要求,可能與戰時物資調配或行政管控相關。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稅制細節,可參考《三國志》等史料或高權威性曆史研究資料。
限米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可以指限制或限定大米的數量或分配,也可以表示對米粒的限制。下面将分析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限米的拆分部首是“阝”和“米”,其中“阝”是表示與位置相關的部首,而“米”則是表示糧食的部首。這個詞總共有7個筆畫。
“限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在某些時期,由于經濟、政治或文化等原因,社會對大米的供應進行了限制。至于繁體字形式,“限米”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寫“限米”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字形為“䝦”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限米”的例句:
1. 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限制每人每月的大米購買量。
2. 這家餐館限米十分嚴格,隻提供固定量的米飯。
與“限米”相關的組詞有:限制、米粒
近義詞:限制、限定
反義詞:不限制、不限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