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口勅 ”。1.口宣诏敕。《南齊書·垣崇祖傳》:“ 崇祖 去後,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邊事受旨夜發,不得辭東宮。”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河東公 ﹞鎮 并州 ,上問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遠牧 方州 ,手足支離,常繫念慮。’上因口勑 張嘉祐 可 忻州 刺史。”
(2).帝王口頭的诏令。《北史·王劭傳》:“ 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專典國史,撰《隋書》八十卷。多録口敕。” 唐 白居易 《缭绫》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六日》:“樓上時傳口勅,特令放罪。”
“口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如需完整用例,可查閱《南齊書》《白居易集》等原文。
《口敕》是一個古漢字詞語,表示向人傳達口頭指令或口頭通知。
《口敕》由“口”字和“敕”字組成,其中,“口”為部首,代表口音;“敕”為字的主體部分。《口敕》總共有9個筆畫。
《口敕》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由古代文字學家許慎所編纂的文字解釋書。他解釋《口敕》為口中陳述的命令。
《口敕》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口敕」,結構和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口敕》的古時寫法是: 「友口指幾」。這種寫法強調了口中傳達的命令的重要性。
1. 我收到了上級的口敕,需要立刻行動。
2. 老師口敕一號:明天的考試時間改為下午兩點。
1. 口令:通過口頭命令傳達的密碼。
2. 敕令:由上級長官頒發的正式命令。
3. 口才:指口頭表達能力和說話技巧。
1. 口令
2. 口頭命令
書面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