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拄杖。也稱杖策。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從我遊,教我要忘言。” 唐 杜甫 《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遊。” 仇兆鳌 注:“ 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則古人於杖,雖少年皆用之矣。” 唐 白居易 《殘春晚起伴客笑談》詩:“策杖強行過裡巷,引盃閑酌伴親賓。”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一:“公( 司馬光 )不喜肩輿,山中亦乘馬,路險,策杖以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京 ﹞思欲靜坐養神,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 清 顧炎武 《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詩:“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
策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用法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策”本義為竹制馬鞭,引申為“持、拄”的動作;“杖”指手杖或拐杖。組合後,“策杖”指手持拐杖行走,常見于描述年長者或文人雅士的出行狀态。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策杖”即“拄杖”,多用于表現人物步履緩慢、氣度從容的形象。
詞源與古代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詩文,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策扶老以流憩”,此處“策”與“杖”呼應,體現隱逸生活的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策杖》一詩亦以“策杖徑行去,唯将麋鹿同”描繪閑適心境。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使用中,“策杖”除字面意義外,偶見比喻用法,如“策杖人生”指代晚年階段。此詞因帶有古典韻味,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語境中,日常口語較少出現。
“策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策杖(cè zhàng)指拄着拐杖,是“拄杖”或“杖策”的同義詞,表示扶杖行走的動作。例如:
在詩歌中,“策杖”常被用作隱逸或衰老的象征,例如:
部分資料(如)将“策”解釋為“軍事計謀”,認為“策杖”比喻“指引方向”。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權威性較低,可能源于對“策”字多義的誤讀。實際上,“策”在此處為動詞,意為“拄、扶”。
當代語境中,“策杖”也可指代輔助行走的工具,如拐杖或登山杖,強調其支撐和平衡功能。
“策杖”的核心含義是拄杖行走,多見于古典文學,兼具動作描述與意象表達功能。需注意避免與“策”的其他引申義混淆。
霸功白幟包管冰刃嬖佞蟾光撤蔀車府春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單軍動輪發音非笑風聞論事奉秩含垢包羞含商咀征罕有何以家為紅茸荒服戽篼胡弄局賤日賤庶驚麏九重鎖吉宅卷簾門渴鴠昆侖丘枯桑爛腸酒廉勁栎釜麟管面世渺漭甹豐千裡光千載一合起蕩汽管晴好卿相毬勢閃電窗赸赸設陳生庚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撈月水漲船高水性楊天災挺帶抟心壹志讬舍枉桡猥積無紀律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