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的意思、策杖的詳細解釋
策杖的解釋
拄杖。也稱杖策。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從我遊,教我要忘言。” 唐 杜甫 《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遊。” 仇兆鳌 注:“ 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則古人於杖,雖少年皆用之矣。” 唐 白居易 《殘春晚起伴客笑談》詩:“策杖強行過裡巷,引盃閑酌伴親賓。”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一:“公( 司馬光 )不喜肩輿,山中亦乘馬,路險,策杖以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京 ﹞思欲靜坐養神,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 清 顧炎武 《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詩:“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
詞語分解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 杖的解釋 杖 à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杖。拐杖。 泛指棍棒:擀面杖。禅杖。 古代刑罰之一,用棍打:杖脊。 古同“仗”,恃,憑倚。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策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1.基本釋義
策杖(cè zhàng)指拄着拐杖,是“拄杖”或“杖策”的同義詞,表示扶杖行走的動作。例如:
- 唐代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中寫道:“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遊”。
- 宋代邵伯溫的《聞見前錄》提到“策杖以行”,描述山路險峻時拄杖而行的場景。
2.文學意象
在詩歌中,“策杖”常被用作隱逸或衰老的象征,例如:
- 劉子翚的《策杖》一詩,以“策杖”開篇,描繪農村凋敝景象,暗含對民生疾苦的關注。
- 白居易《殘春晚起伴客笑談》中“策杖強行過裡巷”,表現晚年閑適的生活狀态。
3.可能的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策”解釋為“軍事計謀”,認為“策杖”比喻“指引方向”。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權威性較低,可能源于對“策”字多義的誤讀。實際上,“策”在此處為動詞,意為“拄、扶”。
4.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策杖”也可指代輔助行走的工具,如拐杖或登山杖,強調其支撐和平衡功能。
“策杖”的核心含義是拄杖行走,多見于古典文學,兼具動作描述與意象表達功能。需注意避免與“策”的其他引申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策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使用拐杖或手杖輔助行走。下面是關于《策杖》的具體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策杖》這個詞的部首是“竹”。
- 它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 《策杖》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是指古代官員帶着拐杖巡視考察。
- 古代官員出巡時,通常手持一支拐杖以示權威。
繁體:
- 《策杖》的繁體字寫作「筴杖」。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的使用中,現代常見的「策杖」寫法為簡化字。古代寫法中「筴」多為用于輕器物的量詞,并非固定用于拐杖。
例句:
- 老人堅定地握住策杖,邁着緩慢而穩定的步伐前行。
- 他在路上摔倒了,但幸好仍然緊緊握住着策杖。
組詞:
- 《策杖》這個詞沒有特定的常見組詞。
近義詞:
- 近義詞包括「拐杖」、「手杖」等,它們都作為輔助行走工具使用。
反義詞:
- 反義詞通常是指沒有輔助行走工具的情況,如「自如行走」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