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规定应出的税米。《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至於家事无经护者,朕甚愍之。”
“限米”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主要出现在古代经济制度语境中。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限”指限制、规定,“米”指稻米脱壳后的粮食,组合后特指按官府规定数额征收的粮食税。该词在《三国志·吴书》中已有用例,指东吴政权对屯田户按田亩数强制征收的粮食实物税,税率常为“亩收三斗”。
从构词法分析,“限米”属定中结构复合词,中心语素“米”受限定语素“限”修饰,体现古代赋税制度的强制性特征。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考释,这类税收制度常见于汉唐时期,与“租庸调”“均田制”等经济政策存在关联。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范畴,仅存于历史文献与相关研究中。
使用场景方面,《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显示,“限米”多出现于记载土地政策的官方文书中,如《吴都赋》所述“国税再熟之稻”,即指向江南地区按双季稻产量征收限米的史实。需注意与“税米”“租米”等近义词的区别:前者强调征收额度限定,后者侧重征收方式。
“限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指古代按规定应缴纳的税米,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例如《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记载:“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说明当时官吏家庭需按人数缴纳定额税米。
历史背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三国时期吴国的税收政策,强调对特定群体(如官吏)的强制性征粮要求,可能与战时物资调配或行政管控相关。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税制细节,可参考《三国志》等史料或高权威性历史研究资料。
爱侣白米宝笈背碑覆局北温带边蕃柲邱谗波撑天拄地春岑堤堤跌踒地首东丘荰衡鹅羣粉妆玉琢负摙歌喉工作日乖逆鬼打国恤故主海扇耗匮耗子尾巴河水不犯井水后身歡奋虎炳晦灭贾娘佳事结襪进赠九本絶妙好词狂稚粱饭两言率下鸟禽霓幢切音秋学羣衆路綫融渥麝脐事核言直手函受听鮻魮锁心桃花马腾出田畯野老污口横蔑闲或夏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