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规定应出的税米。《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至於家事无经护者,朕甚愍之。”
“限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指古代按规定应缴纳的税米,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例如《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记载:“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说明当时官吏家庭需按人数缴纳定额税米。
历史背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三国时期吴国的税收政策,强调对特定群体(如官吏)的强制性征粮要求,可能与战时物资调配或行政管控相关。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税制细节,可参考《三国志》等史料或高权威性历史研究资料。
限米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可以指限制或限定大米的数量或分配,也可以表示对米粒的限制。下面将分析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限米的拆分部首是“阝”和“米”,其中“阝”是表示与位置相关的部首,而“米”则是表示粮食的部首。这个词总共有7个笔画。
“限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在某些时期,由于经济、政治或文化等原因,社会对大米的供应进行了限制。至于繁体字形式,“限米”保持了与简体字相同的写法。
在古代,写“限米”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字形为“䝦”的古代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限米”的例句:
1. 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限制每人每月的大米购买量。
2. 这家餐馆限米十分严格,只提供固定量的米饭。
与“限米”相关的组词有:限制、米粒
近义词:限制、限定
反义词:不限制、不限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