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儀仗。《遼史·儀衛志》:“ 遼 自 大賀氏 摩會 受 唐 鼓纛之賜,是為國仗。其制甚簡, 太宗 伐 唐 、 晉 以前,所用皆是物也。”
“國仗”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國仗(拼音:guó zhàng)指國家的儀仗,即古代帝王或重要場合使用的禮儀性護衛裝備,包括旗幟、兵器、鼓纛等象征國家權威的物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遼代制度的學術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遼史》或相關史學資料。
《國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國”和“仗”兩個字組成。它的本義指的是國家的武力、兵器和軍隊等,也可以指代國家的戰争力量、軍事裝備和軍隊力量等。
《國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
“國”字的筆畫數為七畫,部首是“囗”。
“仗”字的筆畫數為七畫,部首是“亻”。
《國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戰争描述和軍事文獻之中。
《國仗》的繁體寫法為「國仗」。
在古代漢字中,《國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古籍中可能會出現「國倀」的寫法代替《國仗》。
1. 戰士們勇敢的堅守着國家的仗,保護着我們的安全。
2. 他投身軍隊,成為了一名愛國的國仗。
- 國家 (guó jiā):指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 仗義 (zhàng yì):指在道義、正義方面給予幫助或支持。
- 國土 (guó tǔ):指一個國家的疆域或領土。
- 武力 (wǔ lì):指軍事上的力量和戰鬥力。
- 軍力 (jūn lì):指一個國家的軍隊和軍事力量。
- 軍備 (jūn bèi):指軍事裝備和軍事準備工作。
- 和平 (hé píng):指沒有戰争和敵對行動的狀态。
- 和解 (hé jiě):指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争端和沖突。
- 和順 (hé shùn):指和睦、融洽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