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物則的意思、物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物則的解釋

事物的法則。《國語·周語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 韋昭 注:“物,事也。則,法也。” 宋 葉適 《代薛明瑞上遺表》:“灼見物則,不失義理之中;審知治原,常以仁恕為本。”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識·氣論》:“理以心知,知與理來,因物則而後交格以顯,豈能離氣之質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物則”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根據其構詞法和古籍中的零星用例,可作如下解釋:

一、核心含義:事物的法則、規律或準則

二、具體語境中的引申與用法

  1. 自然規律: 指自然界運行的恒定法則。
    • :古人觀察天文地理,總結“物則”以指導農時、預測氣象。
    • 參考: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思想常蘊含對“物則”(自然規律)的探索。
  2. 社會規範/倫理準則: 指人類社會應遵循的普遍道德規範或行為标準。
    • :在儒家典籍中,“物則”有時可引申為人倫綱常、禮義規範。
    • 參考:儒家倫理體系強調順應“天理物則”,建立社會秩序。
  3. 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标準: 指某類事物固有的、區别于他物的特性或衡量标準。
    • :工匠需明了所用材料的“物則”(特性),方能善其事。

三、權威辭書釋義佐證 雖然“物則”一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等現代常用辭書單獨列為詞條,但其含義可從對“物”與“則”的權威解釋及其在古籍中的組合運用推斷而來。

“物則”是一個古雅詞彙,核心意義指事物内在的、固有的法則、規律或準則。它既可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天道),也可指人類社會的倫理規範(人道),或具體事物的本質特性。理解該詞需置于具體的文言文語境中,把握其強調客觀規律性和規範性的特點。

來源參考:

  1. 《說文解字》(線上資源可查證字義)
  2.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與哲學思想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3. 儒家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知網學術資源)
  4.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可查詢字詞釋義)
  5. 古漢語複合詞研究相關文獻(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物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事物的法則”,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溯源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國語·周語上》提到“昭明物則以訓之”,韋昭注“物,事也;則,法也”,即通過明确事物的法則來教化民衆。
    • 宋代葉適在《代薛明瑞上遺表》中寫道“灼見物則,不失義理之中”,指洞察事物規律以符合道義。
  2. 哲學内涵
    清代方以智《物理小識》提出“理以心知,因物則而後交格以顯”,認為法則需通過事物本質的探究才能顯現。


三、現代應用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則”的詳細釋義(如連詞用法、量詞用法等),可參考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拜書悖悍逼耳禀訴碧悠悠曹溪車絆遲貨赤身露體璀爛大本大宗戴德打交道得馬折足滴骨親帝機鬥夫鬥口段玉裁督署鵝絹發名鋒刃負功符曆傅益高結葛縷功利罐車賀善赫咺華奧渾濁揭驕街郵進箋積習考實榔槺涼轎麗草淩掩臨機制勝賂獻馬背學校昧莫餒虎嘔軋平原客千奴共一膽秦嶺擒執辱賤散弛少君術豕膏水電報炭冰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