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趍利”。1.追求財利。《晏子春秋·問上二一》:“恡乎財,薄乎施,覩貧窮若不識,趨利若不及。”《史記·貨殖列傳》:“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 周 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少不得有一夥有本錢趨利的商人,貪那貴價,從外方賤處販将米來。”
(2).泛指求利、逐利。 漢 王符 《潛夫論·勸将》:“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辭者,非為趨利,則因以避害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無忠信之純固,背恩養而趨利者,叛人也。”《新唐書·李宗闵傳》:“ 德裕 曰:‘今中朝半為黨人,雖後來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陛下能用中立無私者,黨與破矣。’”
(3).求勝;取勝。《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兵貴神速。今千裡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 宋 陳亮 《酌古論·孫權》:“ 曹公 并 荊州 之衆,東向俱下,而輕騎兼進,千裡趍利,復與 吳 争長於舟楫之間,此其勢易拒也。” 明 王玉峰 《焚香記·傳箋》:“吾聞兵法:百裡而趨利者蹶上将。”
“趨利”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趨”和“利”組成,字面含義為“趨向利益”。其核心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人或事物本能地追求有利條件、好處或利益的行為傾向。這種傾向既包含生物生存本能(如動物趨利避害),也包含人類社會中的利益選擇(如商人逐利、個人選擇最優方案)。
2. 應用場景
3. 辯證性評價
4. 相關概念辨析
使用注意:該詞本身無褒貶,但語境會賦予其傾向性。例如“企業趨利創新”含肯定,“唯利是圖”則含批判。
“趨利”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追求利益。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為了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道德和法律。
根據《康熙字典》,“趨”字的部首是“走”,總筆畫數為7。
“趨利”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篇中。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強調道德和仁愛的重要性,反對唯利是圖的行為。
“趨利”是“趨利”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有時可以将“趨利”寫作“趨益”或者“趨便”,但這些變體被較少使用。
1. 他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顧一切地趨利。
2. 這些商人隻顧自己的利益,完全忽視了其他人的處境,這就是典型的趨利行為。
1. 趨勢:表示事物發展的傾向或方向。
2. 趨之若鹜:形容人們追逐某個利益時的熱情和迅速。
3. 趨炎附勢:形容人為了追求利益而投靠更有權勢的人。
1. 追求:表示不斷追尋或争取。
2. 尋求:表示試圖獲取或實現某種東西。
1. 公正:************、正直,不為私利袒護。
2. 遵循:表示按照規定或準則去做,不追求自己的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