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一顧的意思、伯樂一顧的詳細解釋
伯樂一顧的解釋
戰國 時, 蘇代 說 淳于髠 ,謂人有告 伯樂 曰,臣有駿馬欲賣,連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願子一顧之,請獻一朝之費。 伯樂 乃環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見《戰國策·燕策二》。後以“伯樂一顧”比喻受人知遇賞識。《後漢書·隗嚣傳》:“時 陳倉 人 呂鮪 擁衆數萬,與 公孫述 通,寇 三輔 。 嚣 復遣兵佐征西大将軍 馮異 擊之,走 鮪 ,遣使上狀。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昔 文王 三分,猶服事 殷 。但駑馬鈆刀,不可強扶。數蒙 伯樂 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託驥尾,得以絶羣。’”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古今喻》:“ 伯樂 一顧:辱知遇 伯樂 一顧之重。”亦省作“ 伯樂顧 ”。 唐 張九齡 《南還以詩代書贈京都舊寮》:“上慚 伯樂 顧,中負 叔牙 知。”
詞語分解
- 伯樂的解釋 相傳春秋時秦國人,名孫陽以善相馬著稱。現在引申為善于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伯樂;不但指個人,還可以用于集體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唐; 韓愈《雜說》詳細解釋. 春秋 秦穆公 時人
- 一顧的解釋 .一看。 漢 東方朔 《七谏·怨思》:“過故鄉而一顧兮,泣戲欷而霑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每一顧而掩涕,歎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 唐 劉長卿 《題虎丘寺詩》:“徘徊北
網絡擴展解釋
“伯樂一顧”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ó lè yī gù,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因得到權威或名人的賞識而提升價值或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戰國策·燕策二》。故事中,有人欲賣駿馬卻無人問津,後請伯樂(古代相馬名家)繞馬觀察并回頭一顧,馬價隨即上漲十倍。這體現了權威認可對事物價值的決定性影響。
-
本義與引申義
原指伯樂對馬的關注帶來價值提升,後引申為個人因被有識之士發現或賞識而獲得機遇,強調知遇之恩的重要性。例如,職場中若得行業專家推薦,可能迅速獲得認可。
-
用法與結構
- 作賓語或定語,如“他因導師的伯樂一顧,事業突飛猛進”。
- 中性成語,無明确褒貶,但多用于積極語境。
-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為“伯樂相馬”,兩者均強調識才能力,但“伯樂一顧”更側重“被關注後價值顯現”的過程。
-
現代意義
常用于描述人才被發現的過程,或提醒人們關注潛在價值。例如,企業通過“伯樂機制”挖掘潛力員工,即源于此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樂一顧
伯樂一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高明的人一眼就能識别出别人的才能或潛力。它常用來形容人才被明察秋毫地發掘或被重用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伯樂一顧的拆分部首是亻(人),馬,言。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2、3、7。
來源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伯樂是一位齊國的宰相,他在田間看到一匹平常的馬,卻能夠看出這匹馬具有非凡的潛力。他請王室給以春秋五經六藝的教育,最終這匹馬成為千裡馬。這個故事被後人引用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伯樂一顧(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伯樂一顧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從史書上沒有發現有關于這個成語的特殊寫法。
例句
1. 他是我公司的人才伯樂,能夠發現出許多隱藏的才能。
2. 她的眼光如伯樂一樣,總能一眼看出誰是最適合的人選。
組詞
根據“伯”、“樂”兩個字,在其他詞語中可以組成不少詞組,比如伯樂相馬、忘乎所以樂、勇往直前等等。
近義詞
類似含義的成語有:識英雄重英雄,識才尊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
反義詞
與伯樂一顧相對的成語是:視若無睹,對人才或能力毫不重視,或是看不出别人的潛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