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欺騙。 漢 徐幹 《中論·考僞》:“其流于世也,至於父盜子名,兄竊弟譽,骨肉相詒,朋友相詐。”
“相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相诒”指互相欺騙,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欺詐行為,尤其強調親密關系(如親屬、朋友)之間的不信任狀态。例如漢代徐幹《中論·考僞》中描述:“骨肉相詒,朋友相詐”,即用該詞批判社會道德淪喪的現象。
該詞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
“父盜子名,兄竊弟譽,骨肉相詒,朋友相詐”(漢·徐幹)
通過親屬間的欺騙,揭示人性虛僞面。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言解析或曆史文本研究中。需注意與“诒”字其他含義(如“贈與”)區分,避免歧義。
注:關于讀音差異,權威詞典如《漢典》标注為xiāng yí,而《中論》等文獻用例更傾向欺詐義項對應的dài音,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相诒》是一個漢字詞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它的意思是互相問候、互相關懷。
根據漢字的結構,《相诒》可以拆分為“目”和“讠”兩個部首。其中,“目”是左邊的部首,代表着眼睛;“讠”是右邊的部首,代表着語言的意義。根據筆畫的計數,它共有10畫。
《相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它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終風》中的“發/T膚/J不/T爽/謂/荼/T蘇”一詩中,意為互相問候、互相關心。
繁體字中,相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寫作“相互”,其中“相”的上方有着額外的橫畫,即“木”,代表兩個人站在一起;而“互”的上方由額外的撇畫組成,即“丿”,代表着相互交流。
1. 他們之間的關系十分好,經常互相相诒。
2. 在困難時,我們應該相互相诒,共同克服困難。
相互、诒問、诒謀。
問候、關懷、問寒問暖。
冷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