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漿糊。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前輩傳書,多用 鄂州 圻縣 紙,雲厚薄緊慢皆得中,又性與麪黏相宜,能久不脫。”
“麪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麪黏”即“漿糊”,指用面粉等材料制成的黏性物質,常用于粘貼紙張或布料。
該詞可見于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卷二:“前輩傳書,多用鄂州圻縣紙,雲厚薄緊慢皆得中,又性與麪黏相宜,能久不脫。”此處描述了麪黏與特定紙張的適配性,說明其作為黏合劑的用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黏合工藝或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建議查閱權威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麪黏(mian2nian2)是一個漢字詞組,通常用來形容食物粘糊狀的質感。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具體表達了食物面條的黏稠質感。麪黏的特征是指食物食用後在口腔内黏糊的感覺。
麪黏的拆分部首是“麥”(麥字旁),表示與面食相關。這個詞的拆分方式是麥字旁(9畫)+卄廾幾黾(9畫)。
麪黏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詞彙。來源于中國深厚的飲食文化,用來形容面食在烹饪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粘糊質感。中國人對面食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熱愛,所以也有了對這個特殊口感的形容詞。
麪黏的繁體字為「麵黏」。
麪黏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麪黏」,沒有太大變化。
1. 這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真是麪黏得恰到好處。
2. 這道菜有着濃郁的醬汁,入口後麪黏綿軟,别有一番風味。
組詞:麪條(mian4tiao2,面條)、黏糊(nian2hu2,黏糊)、黏稠(nian2chou2,黏稠)。
近義詞:麪糊(mian2hu2)。
反義詞:細膩(xi4ni4)。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