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暗迷茫。《藝文類聚》卷九七引 晉 支昙谛 《赴火蛾賦》:“天地鬱蒸,日月昏茫。” 郭沫若 《海濤集·南昌之一夜》:“在昏茫中,渡過了江,天已經黑下來了。” 蕭紅 《生死場》九:“昏茫的村莊埋着天然災難的種子,漸漸種子在滋生。”
(2).形容眼光恍惚模糊的樣子。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 阿興 用昏茫的眼睛往這人叢中搜索着他的女人和孩子。” 碧野 《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五章:“他遲鈍地轉動一對昏茫的眼睛,望着他們走前來,又送着他們走過去。”
“昏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ūn m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眼睛看不清楚或頭腦不清醒的狀态,既可用于形容視覺模糊,也可比喻思維混亂、意識朦胧。
視覺層面
描述天色昏暗或視線模糊,如“天地郁蒸,日月昏茫”(晉代支昙谛《赴火蛾賦》),或郭沫若筆下“昏茫中渡過了江”的場景。
意識層面
指人因疲憊、困惑或精神壓力導緻的思緒不清,如碧野小說中“用昏茫的眼睛搜索親人”的描寫,突顯人物恍惚的心理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唐書·法師傳》,描述僧人因過度修行導緻神思恍惚。後逐漸擴展至文學作品中,成為兼具視覺與心理雙重意涵的詞彙。
通過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蕭紅《生死場》),可進一步體會其意境。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昏茫》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迷糊、模糊、不清晰的狀态。
該詞的部首是日(rì)和艹(cǎo),共有6畫。日表示太陽,艹表示植物,所以可以想象為太陽被濃霧籠罩。
《昏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召南·陽昏》:“彼昏茫,星橋啟矣。”(橋星出現,天色已暗昧)。這裡的“昏茫”用以形容天空昏暗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昏茫的寫法是「昏茫」,保留了簡體字的形狀和結構。
古時候,昏茫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在《玉篇》中,昏茫的寫法是「昬章」,昬指天色昏暗,章表示光亮。這種寫法也是形象地描述了晝夜交接時天空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昏茫的例句:
1. 雨後的山谷彌漫着昏茫的霧氣,一切都顯得朦胧而神秘。
2. 她感到腦子有些昏茫,似乎無法集中精力思考。
3. 他搖搖晃晃地走在昏茫的小巷中,不知道自己迷路了。
一些以“昏茫”為核心的組詞有:
昏暗、昏黃、昏迷、茫然、茫然無措。
與“昏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迷糊、朦胧、模糊、困惑。
與“昏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清晰、明亮、醒目、瞭若指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