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蕚 ”。1.花萼相連。 唐 錢起 《紫參歌》序:“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狀飛禽羽舉,俗名之五鳥花。” 清 彭孫贻 《三疊前韻示信弦》:“花發長連蕚,蒲生豈上塘。”
(2).喻兄弟之間親密相關。《魏書·鹹陽王禧傳》:“ 仲尼 在鄉黨,猶尚恂恂, 周文王 為世子,卑躬求道; 禧 等雖連蕚宸暉,得不尊尚師傅也?” 唐 張大安 《奉和别越王》:“盛藩資右戚,連蕚重皇情。”
“連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n è,由“連”(半包圍結構)和“萼”(上下結構)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花朵的萼片緊密相連的狀态。例如:
引申為兄弟之間關系親密,如枝葉相連。典型用例包括:
部分資料(如)提到“連萼”作為成語,形容“花朵連續開放”,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連萼”既可描述自然界的植物特征,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親緣關系的詩意表達。
連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連"和"萼"兩個字組成。
"連"的部首是"辶",由7個筆畫組成;"萼"的部首是"艹",由12個筆畫組成。
連萼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茅山》中。具體來源與意義不明。
連萼的繁體字為「連萼」。
根據《廣韻》的記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廉相聶契」,即「廉」字在上,「相」字在中,「聶」字在下,「契」字在右。
她身上連萼般的雪白紗衣,給人一種夢幻般的美麗感覺。
連萼瑤琴、連萼狀、連萼紫莖、連萼星蕊、連萼繡衣、連萼爾鐘
托葉
露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