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耆宿的教誨。《晉書·鄭沖傳》:“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訓,導揚厥蒙。”
“耆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總結如下:
“耆訓”指耆宿的教誨,即德高望重的長者的教導或訓誡。該詞由“耆”(qí,指年高德劭者)與“訓”(xùn,教導、訓誡)組合而成,強調對傳統智慧或權威經驗的傳承。
《晉書·鄭沖傳》曾用此詞:“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訓,導揚厥蒙。”
意為:皇帝自謙政事未明,需仰賴長者的教誨來開導自身。
近義詞包括“耆誨”“宿訓”,反義詞可理解為“稚言”“淺見”。相關成語如“耆德碩老”“碩德耆年”均與尊長德行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或漢典等權威典籍。
《耆訓》是一部古代文化經典,指以老人的智慧和經驗為基礎,為後人傳授道德與智慧的文學作品。它包含了古人對生活哲理、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等方面的思考和總結,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
《耆訓》的拆分部首為耒(liè)和言(yán),部首耒表示與農耕有關的事物,言則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筆畫數目為12畫。
《耆訓》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玄度》一篇中:“文王聿修我父事,丕依王季,遵時矩,緻我于文王!”
繁體中文中的《耆訓》寫作《耆訓》。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可以寫作《耆訓》或《耆訊》。
1. 受過耆訓的人在困難面前往往能夠保持冷靜和沉着。
2. 這本書中記載的耆訓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
1. 古訓:類似于耆訓,也是古代智慧的總結。
2. 古籍:古代的書籍,承載了豐富的古代智慧。
經典、格言、箴言
謬論、庸言、荒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