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見死不救。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若固相拒,是見溺不救也。請舍外廳,翌日可去。”
“見溺不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看見他人溺水而不施以援手,比喻對處于危難中的人冷漠旁觀、不予救助的行為。該成語與“見死不救”同義,均含貶義色彩,強調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
2. 結構與出處
3.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多用于批評社會中的冷漠态度,例如面對他人遭遇困境(不限于溺水)時袖手旁觀的行為。
4. 相關表達
5. 例句參考
“見溺不救的人,往往被指責為麻木不仁。”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古典用例或不同語境下的延伸含義,可查閱唐代筆記小說《三水小牍》或權威成語詞典。
詞義:見溺不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目睹他人遇險溺水,卻不去施救或提供援助。
拆分部首和筆畫:見(見字頭,八畫),溺(水旁,十一畫),不(一點水,四畫),救(人字旁,九畫)。
來源:《論語·為政篇》中有一句話:無忌讓季布,季布曰:“溺者,見助般也。”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
繁體:見溺不救
古時候漢字寫法:見溺不救(上古漢字)
例句:他明明看到有人溺水,卻選擇見溺不救。
組詞:救命、救濟、施救、合夥、援助
近義詞:坐視不理、視人如草木、漠不關心
反義詞:懸崖勒馬、伸出援手、及時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