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凍瘃的意思、凍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凍瘃的解釋

(1).凍瘡。《長阿含經》卷十九:“寒冰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風來吹其身,舉體凍瘃,皮肉堕落,苦毒辛酸,悲號叫喚,然後命終。” 章炳麟 《新方言·釋形體》:“ 浙江 謂中寒腫覈為凍瘃。”

(2).因天寒而開裂。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煮膠》“煮膠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餘月則不成”原注:“熱則不凝,無作餅。寒則凍瘃,令膠不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凍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基本釋義

  1. 凍瘡
    指因寒冷導緻的皮膚局部紅腫、潰爛的病症。該用法在佛教典籍和方言中均有記載:

    • 《長阿含經》卷十九描述“寒冰地獄”時提到“舉體凍瘃,皮肉堕落”。
    • 章炳麟在《新方言·釋形體》中記載,浙江方言稱“中寒腫核”為凍瘃。
  2. 因寒冷而開裂
    多指物體(如膠類材料)在低溫下失去黏性并産生裂紋。例如:

    •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提到“寒則凍瘃,令膠不黏”,指出寒冷會導緻膠開裂。

二、用法與語境

三、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方言。網絡解釋中多沿用傳統釋義,未擴展新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凍瘃(dòng zhù)一詞的意思是指因寒冷天氣而導緻某些部位的皮膚或肌肉組織受凍而引起的疼痛或損傷。它通常發生在寒冷的冬季或在極寒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凍(⻟、從)瘃(疒、主、疔、主) 來源:凍瘃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用于形容寒冷環境中凍傷的現象。 繁體字:凍瘃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凍瘃字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當前所使用的字形和現代一緻。 例句:寒冷的冬天,如果你不注意保暖,很容易被凍瘃。 組詞:防凍瘃、預防凍瘃、凍瘃病例 近義詞:凍瘡、凍傷 反義詞:熱傷、熱癱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