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凍瘡。《長阿含經》卷十九:“寒冰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風來吹其身,舉體凍瘃,皮肉堕落,苦毒辛酸,悲號叫喚,然後命終。” 章炳麟 《新方言·釋形體》:“ 浙江 謂中寒腫覈為凍瘃。”
(2).因天寒而開裂。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煮膠》“煮膠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餘月則不成”原注:“熱則不凝,無作餅。寒則凍瘃,令膠不黏。”
凍瘃(dòng zhú)是漢語中一個專業醫學術語,指因寒冷導緻的局部皮膚組織損傷,即現代醫學所稱的“凍瘡”。該詞由“凍”與“瘃”組合而成:“凍”指低溫環境,“瘃”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中寒腫核”,《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說明其特指“因受凍而形成的瘡瘍”。
病理特征
凍瘃多發生于人體末梢部位如手指、腳趾、耳廓等,初期表現為皮膚紅腫、瘙癢,嚴重時出現水疱、潰爛。《實用皮膚病學》指出,其形成與低溫環境下血管收縮、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直接相關,潮濕環境會加劇症狀發展。
曆史文獻記載
《黃帝内經》已有“寒氣客于經脈,發為皶痤”的類似病症描述,明代醫書《外科正宗》則明确記載了凍瘃的外治方劑,如用辣椒、生姜煎湯溫敷患處。現代醫學建議采用複溫、保濕及抗炎藥物進行綜合治療。
預防與護理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強調,保持身體保暖、避免肢體長時間靜止、適度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是預防凍瘃的關鍵措施。若已出現症狀,需避免抓撓以防繼發感染。
“凍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凍瘡
指因寒冷導緻的皮膚局部紅腫、潰爛的病症。該用法在佛教典籍和方言中均有記載:
因寒冷而開裂
多指物體(如膠類材料)在低溫下失去黏性并産生裂紋。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方言。網絡解釋中多沿用傳統釋義,未擴展新含義。
鼇背百忍百葉飽經憂患保信便地布防不死庭澄波吃空刺刺不休大邦雕疏幡然悔悟蠭門忿懫腐舊浮厲蓋壤攻發傀壘果驗寒羞豪宅鶴鶴橫濱潢污會議筋道積逾铿锵有力虧心昆侖麗姬明時奈何天甯極情訊棄置趣味柔同茹恨韶華梢馬折綿石薪收納輸綱私朝四濺鐵研通動土扶成牆為複緯世溫濕舞榭歌樓誤證先隴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