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觀測風向的儀器。 北周 庾信 《周宗廟歌》之十二:“鼓移行漏,風轉相烏。” 清 吳偉業 《八風詩·南風》:“玉尺披圖解愠篇,相烏高指 越 裳天。” 吳翌鳳 注引《拾遺記》:“ 少昊 母曰 皇娥 ,遊 窮桑 之浦。有神童稱為帝子,與 皇娥 讌戲泛於海。以桂枝為表,結芳茅為族,刻玉為鳩置於表端,言知四時之候,今之相風,蓋其遺象。” 張素 《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詩:“ 皇娥 若肯偕遊戲,便結芳茅作相烏。”
“相烏”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指中國古代用于觀測風向的裝置,最早可追溯至少昊時期。據記載,其形制以玉刻鸠鳥置于表端,通過鳥頭指向判斷風向,後演變為“相風鳥”等儀器。
文獻例證:北周庾信《周宗廟歌》中“風轉相烏”,清代吳偉業詩注引《拾遺記》描述其起源。
表示“互相勾結、串通作案”,含貶義。
兩種含義的發音和用途截然不同: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
《相烏》是指兩隻烏鴉相對而立,用以形容兩個人或者兩個事物非常相似或相互呼應的情況。
《相烏》這個詞由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目,右邊的部首是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該字的總筆畫是15畫。
《相烏》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雲:‘近墨者黑,近烏者烏’,兩烏于目。”這個典故意指在極短的相處之後,兩個人就會産生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行為。
《相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相烏」。
在古代,漢字《相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秦漢為代表的古代字體,字形更為簡單,不如現代字體那樣完整。由于沒有标準的字形規範,寫法存在差異。後來經過演變,才逐漸定型為現代的寫法。
1. 這兩個人穿的衣服相烏,看起來就像是一對兄弟。
2. 這兩幅畫題材相烏,但是風格卻截然不同。
相烏是一個獨立的詞語,不能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的詞語。
相烏的近義詞可以是“相似”、“相同”等詞語。
相烏的反義詞可以是“迥異”、“截然不同”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