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畝的意思、東畝的詳細解釋
東畝的解釋
謂使田壟東西向。《左傳·成公二年》:“ 賓媚人 緻賂。 晉 人不可,曰:‘必以 蕭同叔子 為質,而使 齊 之封内盡東其畝。’” 楊伯峻 注:“ 晉 在 齊 之西,若 齊 之壟畝多為南北向,則溝渠與道路亦多南北向,於 晉 之往東向 齊 進軍,地形與道路有所不利,故 晉 以‘盡東其畝’為媾和條件之一。” 鄭澤 《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 齊 封懼東畝,亦可懲驕泰。”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畝的解釋 畝 (畝) ǔ 中國市制土地面積單位,一畝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于一公畝。 田中高處,壟:“居于畎畝之中”。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東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農田的壟畝方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
1.基本含義
- 詞義:指田壟呈東西方向排列的耕種方式。這一概念與“南畝”(南北向田壟)形成對比,古代根據不同地理條件和需求選擇不同的壟畝方向。
- 注音:讀音為dōng mǔ,注音符號為ㄉㄨㄥ ㄇㄨˇ。
2.曆史典故
-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晉國在與齊國的戰争中,曾要求齊國“盡東其畝”,即讓全國田壟改為東西向。晉國位于齊國西側,此舉可使晉軍東征時道路與田壟方向一緻,便于戰車行進,屬于戰略地形控制手段。
- 楊伯峻注釋提到,田壟方向直接影響溝渠和道路的布局,進而影響軍事行動。
3.實際應用
- 農業角度:古代農田方向常根據水系、地形規劃。東西向利于特定區域的灌溉或排水,如平原地區多采用南北向(南畝),而山地、坡地可能選擇東西向(東畝)以適應地勢。
- 軍事意義:春秋時期,諸侯國常通過改變田壟方向限制他國行軍,屬于“以農制戰”的策略。
4.對比“南畝”
- 《詩經·周頌·良耜》提到“南畝”為南北向耕地,是更常見的農田布局,可能與采光、風向等農耕需求相關。兩者方向選擇反映了古代因地制宜的農業智慧。
“東畝”不僅是農耕技術的體現,還承載了春秋時期諸侯博弈的曆史印記。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如《左傳》《詩經》),可參考标注的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一:《東畝》的意思
《東畝》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人們通過努力工作、種植等方式在東方田地中謀生。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現在讓我們一一來看:
标題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東畝》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田”,部首“木”代表了與植物有關的意義,“田”則代表了與農田、土地有關的意義。它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标題三:來源和繁體形式
《東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農業社會,它描述了人們在東方田地中辛勤勞作,種植莊稼來謀生的情景。根據繁體字的版本,它的寫法是「東墾」。
标題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過了一些變化。對于《東畝》這個詞,古代的寫法為「東墳」,而現代漢字的寫法則是經過了簡化和規範化的。
标題五:例句
以下是一些關于《東畝》的例句:
- 他們一家人辛勤地耕種東畝,生活過得很穩定。
- 農民們積極參與東畝的耕作,為社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隨着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東畝來到城市謀生。
标題六: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東畝》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東方、東部、田園、麥田等。與《東畝》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農耕、務農、耕種等。與《東畝》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城市、工業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