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簡稱。 漢武帝 元鼎 二年所置,至 隋 始廢。掌皇家 上林苑 ,兼管稅收、鑄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水衡都尉” 顔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
(2).泛指管理水利之官。《後漢書·張衡傳》:“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 李賢 注:“水衡,官名,主水官也。” 宋 蘇轼 《送王伯敭守虢》詩:“歸來隻作水衡卿,我欲攜壺就君飲。” 明 吳本泰 《帝京篇》:“軍需飛檄催,水衡仰屋嘆。” 清 魏源 《畿輔河渠議》:“故曰:與治 黃河 小異而大同,敢以質司水衡之君子。”
(3).水衡錢的簡稱。 清 黃遵憲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肅公祠》詩:“側聞近者議輸币,乃竭水衡傾銅山。”
(4).方言。指古代關津置于水中的衡木。
(5).井星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乾象·水衡》:“天6*皇會通,井為水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水衡漢語 快速查詢。
“水衡”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古籍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古代官職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設立“水衡都尉”及“水衡丞”,掌管皇家上林苑,兼管稅收、鑄錢等事務,至隋朝廢除。屬官包括均輸、鐘官(負責鑄錢)、農倉等九類,職能覆蓋經濟與皇家園林管理。此職得名于“山林之官曰衡”,因掌池苑而稱“水衡”。
泛指水利官員
漢代以後,“水衡”擴展為管理水利的官員代稱。例如《後漢書·張衡傳》中“委水衡乎玄冥”,李賢注“水衡主水官”,宋代蘇轼詩作中亦以“水衡卿”指代治水官員。
代指“水衡錢”
漢代水衡都尉管轄的“上林三官”負責鑄錢,因此“水衡”也引申為官方鑄錢的代稱。清代黃遵憲詩句“竭水衡傾銅山”即用此意。
方言與天文
注意:需區分“水衡”與河北省地名“衡水”。後者為現代行政區域,而“水衡”并非省份名稱。
水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水和衡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水衡指的是利用水來進行稱量或衡量的方法。它常見于古代農村中用來測定物品重量的一種方式,如水衡秤。
水衡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和卄(冖),其中氵表示"水",卄表示"技藝"。水衡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水衡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稱量工具,即将物品懸挂于一個水盆的浮力原理,通過測量水位的高低來推算物品的重量。
在繁體字中,水衡的寫法保持不變為水衡。
在古代,水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代字典的記載,古時候水的字形為三個點,而衡的字形有可能是将四個點形成一個正方形,或者兩個點在上方,兩個點在下方。然而,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1. 他使用水衡來測量磚塊的重量。
2. 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水衡來衡量糧食的重量。
水衡的相關組詞包括:水衡秤、水衡器、水衡測量等。
與水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水秤、水天平等。
與水衡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