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簡稱。 漢武帝 元鼎 二年所置,至 隋 始廢。掌皇家 上林苑 ,兼管稅收、鑄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水衡都尉” 顔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
(2).泛指管理水利之官。《後漢書·張衡傳》:“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 李賢 注:“水衡,官名,主水官也。” 宋 蘇轼 《送王伯敭守虢》詩:“歸來隻作水衡卿,我欲攜壺就君飲。” 明 吳本泰 《帝京篇》:“軍需飛檄催,水衡仰屋嘆。” 清 魏源 《畿輔河渠議》:“故曰:與治 黃河 小異而大同,敢以質司水衡之君子。”
(3).水衡錢的簡稱。 清 黃遵憲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肅公祠》詩:“側聞近者議輸币,乃竭水衡傾銅山。”
(4).方言。指古代關津置于水中的衡木。
(5).井星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乾象·水衡》:“天6*皇會通,井為水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水衡漢語 快速查詢。
水衡(shuǐ héng)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化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水衡最早指漢代設立的“水衡都尉”,掌管皇室財政、稅收及山林池苑等事務,相當于現代的國家資源與財政部長。《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水衡,官名。水衡都尉的簡稱……掌上林苑,兼主稅收。” 該官職因協調“水”資源與“財”平衡而得名,凸顯古代對資源管理的系統性認知。
在曆代文獻中,“水衡”逐漸衍生為水利調節與財政平衡的綜合概念。如清代《淵鑒類函》将治水與賦稅管理并稱為“水衡之政”,體現水資源管理與國家經濟的緊密關聯。現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描述水利工程與經濟協調的複合職能。
在古典文學中,“水衡”被賦予哲學意涵。明代《天工開物》以“水衡”喻指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協調,強調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這一用法多見于詩詞與政論文章,象征社會運行與自然法則的和諧統一。
權威參考文獻:
“水衡”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古籍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古代官職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設立“水衡都尉”及“水衡丞”,掌管皇家上林苑,兼管稅收、鑄錢等事務,至隋朝廢除。屬官包括均輸、鐘官(負責鑄錢)、農倉等九類,職能覆蓋經濟與皇家園林管理。此職得名于“山林之官曰衡”,因掌池苑而稱“水衡”。
泛指水利官員
漢代以後,“水衡”擴展為管理水利的官員代稱。例如《後漢書·張衡傳》中“委水衡乎玄冥”,李賢注“水衡主水官”,宋代蘇轼詩作中亦以“水衡卿”指代治水官員。
代指“水衡錢”
漢代水衡都尉管轄的“上林三官”負責鑄錢,因此“水衡”也引申為官方鑄錢的代稱。清代黃遵憲詩句“竭水衡傾銅山”即用此意。
方言與天文
注意:需區分“水衡”與河北省地名“衡水”。後者為現代行政區域,而“水衡”并非省份名稱。
暗藏胞兄卑恭邊角料蔽形蒼郁曹操穿一條褲子導騎店底抵盜動發發喉急賦畀輻集撫順市幹逼幹覆剛木耕畜割榮瓜步诃陵國何異回聘毀碎降書技掚就祿九師揪捽麟台昧景冥強暖律攀止蓬蓬乾巴巴秋骨去住兩難熱秀若爾燒羊盛坐石牛恕己淑質英才宿膳袒肉癱坐桃李年推崇備至溫情蜜意舞動午上弦無虛發仙棗瞎謅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