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享祀的意思、享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享祀的解釋

(1).祭祀。《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之十一:“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畢則埋之。”《三國演義》第九六回:“卻説 孔明 斬了 馬謖 ,将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綫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他們的大事是些什麼呢?不外是戰争和享祀。”

(2).猶享世。 明 李贽 《鬼神論》:“ 商 有天下,享祀六百,賢聖之王六七繼作,鳥之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享祀是漢語中描述祭祀活動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供奉祭品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敬仰與追思。該詞由“享”與“祀”二字構成:

  1. “享”本義為向神靈進獻祭品,如《說文解字》釋為“獻也”,《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解釋為“鬼神享用祭品”。
  2. “祀”則指祭祀儀式,《禮記·祭統》載“祀者,所以昭孝息民也”,強調祭祀的社會教化功能。

在古籍中,“享祀”常與宗廟、社稷等莊嚴場合關聯。例如《詩經·小雅·楚茨》中“先祖是皇,神保是飨”,描繪了周代祭祀先祖的場景,《周禮·春官·大宗伯》亦明确将“享祀”列為國家禮制的一部分。

現代語境下,“享祀”多用于文史研究或民俗學領域,指代傳統祭祀文化中的核心儀式,具有曆史與民俗雙重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享祀”是漢語中的傳統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祭祀祖先的儀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與感恩,強調家族傳承的重要性。該詞由“享”(受用祭品)和“祀”(祭祀)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宗法社會的倫理觀念。

二、詳細釋義

  1. 祭祀祖先
    源自《周易·困卦》:“困于酒食,朱绂方來,利用享祀”,指通過祭祀儀式供奉祖先。如南朝鮑照詩句“亡靈蒙享祀”,即描述祭祀亡者的場景。

  2. 引申為“享世”
    明代李贽《鬼神論》提到“商有天下,享祀六百”,此處指商朝享有六百年的國運。此用法較少見,多用于曆史文獻。

三、使用場景

四、文化意義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慎終追遠”的倫理觀,通過祭祀維系家族紐帶,同時反映對曆史延續性的重視。其雙重含義(祭祀行為與時間延續)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

(注:如需完整古籍例證或拓展文獻,可參考、3、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把兄弟本價彬蔚徹樂淳化閣帖潨漴蹉躟笃嗜耳塞發徹孤迥號嘶黃皮寡瘦化順麾蓋隳落矐睒醬清郊寒界定寄兒金躍迥眺酒酣耳熱九流客房磊落飒爽劣勢靈旗藜芘柳眉踢豎陋面賊羅浮芒忽旄旌莫侯墨梅圖納監黏兒年紀鳥革翚飛徘徊花旁搜遠紹撬棍情猿奇勳泉雨曲袷三踴山豬失俦四失替人外癰危言聳聽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祥禫險易嘯傲小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