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祭祀。《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之十一:“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畢則埋之。”《三國演義》第九六回:“卻説 孔明 斬了 馬謖 ,将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綫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他們的大事是些什麼呢?不外是戰争和享祀。”
(2).猶享世。 明 李贽 《鬼神論》:“ 商 有天下,享祀六百,賢聖之王六七繼作,鳥之遺也。”
“享祀”是漢語中的傳統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祭祀祖先的儀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與感恩,強調家族傳承的重要性。該詞由“享”(受用祭品)和“祀”(祭祀)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宗法社會的倫理觀念。
祭祀祖先
源自《周易·困卦》:“困于酒食,朱绂方來,利用享祀”,指通過祭祀儀式供奉祖先。如南朝鮑照詩句“亡靈蒙享祀”,即描述祭祀亡者的場景。
引申為“享世”
明代李贽《鬼神論》提到“商有天下,享祀六百”,此處指商朝享有六百年的國運。此用法較少見,多用于曆史文獻。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慎終追遠”的倫理觀,通過祭祀維系家族紐帶,同時反映對曆史延續性的重視。其雙重含義(祭祀行為與時間延續)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
(注:如需完整古籍例證或拓展文獻,可參考、3、7等來源。)
《享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祭祀、祖先祭祀等宗教儀式。它包含了對祖先的敬意和敬仰之情。
《享祀》的部首是「示」,部首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享祀》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繁體字中,「享」和「祀」的形狀保留下來,但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别。
在古代時期,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享祀》在古代可能會寫作「享益」和「祀益」,其中「益」為古字形,與「享」或「祀」的寫法稍有不同。
1. 每年清明節,我們家族都會舉行盛大的享祀儀式來紀念我們的先祖。
2. 學校在農曆七月會組織一場隆重的享祀活動,以感謝和祈福祖先的保佑。
1. 神祀:指對神明進行的祭祀活動。
2. 祭祀:指向神靈、祖先或英靈等進行的宗教儀式。
3. 祭拜:指向神佛等進行虔誠敬禮。
近義詞:祭祀、祭奠、祀神。
反義詞:亵渎、冒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