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祭名。語出《禮記·雜記下》:“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靈筵勿設枕幾,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棗,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南史·王準之傳》:“ 晉 初用 王肅 議,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初, 肅 以父死非命,四年不除喪。 高祖 曰:‘三年之喪,賢者不敢過。’命 肅 以祥禫之禮除喪。”
“祥禫”是中國古代喪祭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祥禫”指兩種連續的喪祭儀式,源自《禮記·雜記下》記載的喪期安排:“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其中:
《資治通鑒》曾記載南朝齊武帝因王肅服喪超期,命其按祥禫禮除服,反映古代對喪期規範的重視。
注意:不同朝代對祥禫的具體執行存在差異,建議結合《禮記》《顔氏家訓》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祥禫,是一個中文詞彙,其意思是吉祥和平安。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祥」和「禫」。祥的四角是「礻」和「羊」,禫的四角是「礻」和「束」。它們都是由「示」字旁組成的。示字旁表示着祭祀和宗教的含義,而祥禫則表示着吉祥和平安。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秘器》一書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為了祈禱祥瑞和平安,會進行一種叫做「禫祭」的祭祀儀式。因此,祥禫一詞從此而來,并逐漸成為描述吉祥和平安的詞彙。
祥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而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祥為例,在古代的寫法中,它的上半部分曾經是「皇」字,下半部分是「羊」字。這個寫法是在東漢時期,由于印章的制作需要逐漸形成的。而禫在古時候的寫法,則是将「禾」字放在「羅」字上面,表示豐收和祥瑞的寓意。
下面是一些祥禫的例句:
1. 在新年的鐘聲中,我們祈求祥禫降臨。
2. 他們用祥禫的儀式慶祝了國家的繁榮。
3. 這座寺廟以祥禫為主題,吸引了衆多信徒前來祈福。
4. 祥禫的氣氛籠罩着整個城市,給人們帶來了安甯和喜悅。
與祥禫相關的組詞有:祥瑞、福祿、吉利等。這些詞彙都有着吉祥和幸福的含義,常常在中國文化中使用。
祥禫的近義詞包括:安甯、和諧、幸福等。這些詞語都與祥禫類似,都表達了一種平和和美好的狀态。
與祥禫相反的詞彙有:不祥、兇險等。這些詞彙表示了不幸或者危險的含義,與祥禫的正面意義截然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