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祥禫的意思、祥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祥禫的解釋

喪祭名。語出《禮記·雜記下》:“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靈筵勿設枕幾,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棗,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南史·王準之傳》:“ 晉 初用 王肅 議,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初, 肅 以父死非命,四年不除喪。 高祖 曰:‘三年之喪,賢者不敢過。’命 肅 以祥禫之禮除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祥禫是漢語中由"祥"與"禫"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祭祀文化與吉兇觀念雙重内涵。從構詞法分析:"祥"本指吉兇預兆,《說文解字》釋為"福也",引申為吉祥征兆;"禫"特指古代喪禮中除服之祭,《儀禮·士虞禮》鄭玄注載"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指服喪期滿的終祭儀式。

在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可作兩種釋義:其一指吉兇雙重征兆,《禮記·中庸》"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孔穎達疏引證祥禫并存的辯證關系;其二專指喪祭儀程,據《宋史·禮志》記載,宋代喪制規定"大祥之後中月而禫",此時"祥禫"連用特指服喪期滿的祭祀程式。

該詞的語義特征體現古代"吉兇同源"的哲學思想,如《周禮·春官》所述"以祥禫之禮哀兇禍",揭示先民通過特定祭祀将兇禮轉化為吉事的文化心理。在語用層面多出現于典章制度文獻,如《明會典》載有"祥禫之期,禁樂百日"的禮制規定。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曆史詞彙保留在古籍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祥禫”是中國古代喪祭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來源

“祥禫”指兩種連續的喪祭儀式,源自《禮記·雜記下》記載的喪期安排:“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其中:

二、時間周期與演變

  1. 标準周期:傳統服喪期為25個月(實際為27個月,跨三個年頭),禫祭後正式除服。
  2. 曆史差異:
    • 晉代王肅主張“祥禫共月”,将兩祭合并,縮短至25個月除服;
    • 北齊顔之推記載禫祭時僅以白粥、清水等簡樸祭品,禁酒肉。

三、字義分解

四、文獻記載

《資治通鑒》曾記載南朝齊武帝因王肅服喪超期,命其按祥禫禮除服,反映古代對喪期規範的重視。

注意:不同朝代對祥禫的具體執行存在差異,建議結合《禮記》《顔氏家訓》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悲築瀕河采補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敕力蚳母詞氣達吏等得締約鬥艶争妍耳性反騰風樯氛曀乖緻寡陋詭更畫行狐火晖煜誨責焦唇敝舌計料警道金蜩絕裾恺獻可是麼口強潦水離沮隆麗攏子落選露曉慢惰貓奴内遷牛骥共牢暖簾洽暢旗榜旗甲囚籍區區之見荏弱栅塘審人屎盆子時嫌四翁隨近逐便天玺頭炮退役往徕慰留無功受祿項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