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祭祀。《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之十一:“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罌?”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却説 孔明 斩了 马謖 ,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綫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他们的大事是些什么呢?不外是战争和享祀。”
(2).犹享世。 明 李贽 《鬼神论》:“ 商 有天下,享祀六百,贤圣之王六七继作,鸟之遗也。”
“享祀”是汉语中的传统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指祭祀祖先的仪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感恩,强调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该词由“享”(受用祭品)和“祀”(祭祀)组合而成,体现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观念。
祭祀祖先
源自《周易·困卦》:“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指通过祭祀仪式供奉祖先。如南朝鲍照诗句“亡灵蒙享祀”,即描述祭祀亡者的场景。
引申为“享世”
明代李贽《鬼神论》提到“商有天下,享祀六百”,此处指商朝享有六百年的国运。此用法较少见,多用于历史文献。
该词承载着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的伦理观,通过祭祀维系家族纽带,同时反映对历史延续性的重视。其双重含义(祭祀行为与时间延续)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注:如需完整古籍例证或拓展文献,可参考、3、7等来源。)
《享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祭祀、祖先祭祀等宗教仪式。它包含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敬仰之情。
《享祀》的部首是「示」,部首外是「口」。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享祀》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繁体字中,「享」和「祀」的形状保留下来,但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在古代时期,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享祀》在古代可能会写作「享益」和「祀益」,其中「益」为古字形,与「享」或「祀」的写法稍有不同。
1. 每年清明节,我们家族都会举行盛大的享祀仪式来纪念我们的先祖。
2. 学校在农历七月会组织一场隆重的享祀活动,以感谢和祈福祖先的保佑。
1. 神祀:指对神明进行的祭祀活动。
2. 祭祀:指向神灵、祖先或英灵等进行的宗教仪式。
3. 祭拜:指向神佛等进行虔诚敬礼。
近义词:祭祀、祭奠、祀神。
反义词:亵渎、冒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