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吉兇。《易·繫辭上》:“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韓康伯 注:“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 陸德明 釋文引 京房 曰:“險,惡也;易,善也。”
(2).險阻與平坦。《吳子·治兵》:“明知險易,則地輕馬。”《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自 殽塞 及至 鬼谷 ,其地形險易皆明知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山川道路,形勢險易,無不備載。”
(3).治亂。《文選·班固<東都賦>》:“豈特方軌并跡,紛綸後辟,治近古之所務,蹈一聖之險易雲爾哉。” 李善 注:“險易,喻治亂也。” 宋 司馬光 《太行》詩:“險易曾何變,興亡隻可哀。”
(4).偏指艱難困厄。《尹文子·大道下》:“上不勝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險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多重解釋,主要涵蓋以下四類:
吉兇
指事物發展的好壞或禍福。這一含義源自《易經·繫辭上》“卦有小大,辭有險易”,意指卦象和卦辭中隱含着吉兇的預示。
險阻與平坦
多用于描述地形或局勢的艱險與平順。例如《吳子·治兵》中提到“明知險易,則地輕馬”,強調對地形難易的掌握。
治亂
引申為社會的安定與動蕩。如《文選·班固〈東都賦〉》中用“險易”比喻國家的治理狀況。
艱難困厄
特指個人或群體經曆的艱難處境。例如《尹文子·大道下》中“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指經曆困境後仍能保持國家穩固。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時,可參考《易經》《史記》等原文用例,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險易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事情的風險程度高或低。它用于描述一個行動、決策或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險易也可以指一個事物的困難程度或難易程度。
險字的部首是阜(fù),共7畫。
險字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鹹”(xián),表示危險和艱難困苦。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車)在旁,表示危險和困難與運輸和旅行相關。
險字的繁體是「險」。
在古代,險字的寫法為「臣」與「巛」的組合。其中,「臣」表示奔波困苦,「巛」表示溪流,暗示波濤洶湧。
1. 這次考試很險易,我覺得我能夠輕松應對。
2. 登上這座險易的山峰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1. 險情:形容危險的情況或局勢。
2. 險境:指陷入困境或危險的處境。
3. 險峻:形容山勢陡峭、困難險惡。
1. 危險:指可能導緻傷害、損失或危害的情況。與險易意思相近,但更強調程度的嚴重性。
2. 艱險:形容事情困難且危險。
1. 安全:指沒有危險或風險的情況。
2. 容易:指事物不困難或不費力的程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