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流的意思、九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流的解釋

(1).先 秦 的九個學術流派。《漢書·叙傳下》:“ 劉向 司籍,九流以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儒、道、陰、陽、法、名、墨、從橫、雜、農,凡九家。”

(2).泛指各學術流派。《北史·周高祖武帝紀》:“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競;九流七略,異說相騰。”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逸足橫千裡,高談注九流。” 清 龔自珍 《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詩:“我方九流百氏譚讌罷,酒醒炯炯神明真。”

(3).九品人物。《南史·梁武帝紀》:“自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參見“ 九品 ”。

(4).猶言各類,各種。 唐 薛逢 《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罏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5).指各種才藝。 宋 範公偁 《過庭錄》:“ 王齊叟 彥齡 ……有絶才,九流無所不能。”

(6).江河的許多支流。 三國 魏 劉劭 《趙都賦》:“其南也,則有洪川巨瀆,黃水濁河,發源 積石 ,徑拂 太華 ,灑為九流,入於玄波。” 唐 孟浩然 《自浔陽泛舟經明海》詩:“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流"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源于古代中國的學術分類和社會等級觀念,均具有深厚的文化曆史背景:

一、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個學術流派(學術分類)

此義源于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的劃分,以劉歆《七略》為基礎,将諸子百家分為十個流派("九流十家"),其中前九家被合稱"九流":

  1. 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仁政、禮治,強調倫理道德與教育。
  2.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3. 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關注陰陽五行與宇宙運行規律。
  4. 法家:以韓非、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治、集權與變革。
  5. 名家: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專注于邏輯與名實關系辨析。
  6. 墨家:以墨子為代表,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7. 縱橫家:以蘇秦、張儀為代表,專長外交策略與遊說之術。
  8. 雜家:以呂不韋《呂氏春秋》為代表,博采衆家之長。
  9. 農家:以許行為代表,重視農業生産與民生經濟。

    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第1728頁。

    此分類反映了漢代對先秦思想的系統總結,"九流"成為古代學術體系的核心代稱。

二、指社會階層的九個等級(社會分層)

此義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将社會職業按地位高低分為九等:

  1. 上九流:帝王、文士、官吏、醫蔔、僧道等(具體排序因文獻而異)。
  2. 中九流:包括工匠、商賈、塾師等。
  3. 下九流:衙役、娼妓、乞丐等底層職業。

    來源:宋代《太平禦覽》引《風俗通義》(今本佚文),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年,卷四百六十五。

    這種等級劃分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體現了古代社會的職業歧視觀念,後衍生出"三教九流"的泛稱。

文化影響

"九流"的學術分類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格局,而社會分層含義則深刻影響了大衆對職業價值的認知。需注意二者語境差異:學術"九流"屬中性術語,而社會"九流"(尤指"下九流")含貶義。現代使用中,"九流"多指學術流派或泛稱社會各行業,後者已逐漸淡化等級色彩。

補充參考: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九流"詞條。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738頁。

網絡擴展解釋

“九流”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多層含義:

一、學術流派分類(核心含義)

“九流”最早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個主要學術流派,源自班固《漢書·藝文志》的分類。具體包括:

  1.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主張仁政與禮治。
  2.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核心,強調“道法自然”。
  3. 陰陽家:研究天文曆法與五行學說(如鄒衍)。
  4. 法家:注重法律與集權,代表有韓非子、商鞅。
  5. 名家:擅長邏輯辯論(如公孫龍“白馬非馬”)。
  6. 墨家:提倡兼愛非攻,代表為墨子。
  7. 縱橫家:專攻外交策略(如蘇秦、張儀)。
  8. 雜家:綜合各家學說(如《呂氏春秋》)。
  9. 農家:關注農業與民生(如許行)。

這一分類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的思想格局,司馬談、劉歆等學者進一步細化流派劃分。


二、社會階層劃分

“九流”後來衍生出對社會階層的分類,分為上、中、下九流,但具體内容因時代和地域有所差異。例如:

不同文獻對“三階九流”的界定并不統一,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三、其他引申含義

  1. 江河支流:如《孟浩然詩》中“大江分九流”描述長江的衆多分支。
  2. 泛指各類人物或技藝:如“三教九流”指社會各行業人群。

“九流”一詞以學術流派為核心,後擴展至社會階層和泛化概念。其内涵需結合曆史背景與文本語境綜合理解。若需具體分類的詳細對比,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曆代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白費寶銀标尺裨裨秕缪踣跌猜狂晨離持辨毳飯撢子東南半壁二辂發揮梵策根絶公平鈎舌勾校騧騟故端果官過梁寒薄旱祭鴻運畫卷歡媾呼謈火曹煎督鹪巢蚊睫忌嫉擊鐘鼎食開演挎包诓財爛目老大難老衲連案龍翔鳳翥論叙廟塔破謎撲克契令蜻蜻衾衣踆巡射糧軍聳耳宋五嫂衛仗五勞七傷烏面鹄形響亮斜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