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言聳聽的意思、危言聳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言聳聽的解釋

[alarmist talk;say frightening things just to raise an alarm;exaggerate things to scare the mass] 故意說驚人的話,讓聽的人驚恐

詳細解釋

謂故意說吓人的話使人聽了吃驚。 魯迅 《僞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 戰國 時談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以美詞動聽,于是誇大,裝腔,撒謊,層出不窮。” 郭小川 《論“聽話”》:“這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道理,稍稍注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難發現若幹真憑實據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危言聳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使用驚人之語,以引起他人恐慌或注意。其核心是通過渲染危險或誇張描述,使聽者感到震驚。

2.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原指用激烈言論表達憤慨,後逐漸演變為含貶義的用法,強調刻意制造恐慌。

3.使用場景

4.例句參考

5.近義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危言聳聽——詞語解釋

危言聳聽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說出某種不符合實際情況,讓人感到恐慌或不安的話語。通常用來形容說話者不負責任或誇大事實的言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危言聳聽的拆分部首是 "口"和 "言",拆分筆畫為 "口"(4畫)和 "言"(7畫)。

來源和繁體

危言聳聽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三年》記載:“贊、孔子之言而天下其疑乎?”後來被廣泛引用,成為表達對虛妄言論的批評。

在繁體字中,危言聳聽的寫法為「危言聳聽」。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危言聳聽在古代有不同的寫法。如西漢時期的《廣韻》将其寫作「頤頽怳蓧」,而《說文解字》則将其寫作「危迤怳巠」等。

例句

1. 他的言論總是危言聳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依據。

2. 不要聽信那些危言聳聽,要保持理性的判斷。

組詞

危言、聳聽

近義詞

杞人憂天、臆言謠傳、胡說八道

反義詞

實話實說、真實可信、可靠陳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