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校的意思、鄉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校的解釋

古代地方學校。 周 代特指六鄉州黨的學校。《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 遊 於鄉校以論執政。” 杜預 注:“鄉校,鄉之學校…… 鄭國 謂學為校。”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四》:“更拜 恂 ( 寇恂 )為 汝南 太守。郡中無事,乃修鄉校,能為《左氏春秋》者,親與學焉。”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 關子開 ,頗有前輩風,嘗為鄉校直學。”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塢阡表》:“及遊鄉校,擩嚌羣經,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鄉校是中國古代地方教育機構的統稱,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鄉學,地方所辦學校”,其功能兼具教育啟蒙與議政議事的雙重屬性。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鄭國子産執政時期“不毀鄉校”,允許民衆在此評議國政,體現了早期鄉校作為公共輿論空間的特質。

從制度演變來看,鄉校在唐宋以後逐漸融入官學體系。唐代規定“每鄉置校一所”,宋代推行州縣學與社學并行的制度,至明清時期演變為地方社學、義學等形式,承擔基礎蒙學教育功能。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價鄉校“教化行而風俗美”,強調其對社會倫理的塑造作用。

權威教育史研究指出,鄉校具有三個核心特征:一是地域性,限于鄉裡範圍;二是公益性,多由宗族或鄉紳捐建;三是實用性,教學内容包含《三字經》《百家姓》等蒙學教材及農事常識。這種教育模式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傳承機制,其“政教合一”的特點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中被界定為“儒學倫理地方化的重要載體”。

文獻考證顯示,鄉校的建築規制多遵循“左廟右學”格局,前殿供奉孔子或地方先賢,後堂用作講學場所。這種空間設計體現了尊師重道與知識傳播的統一性,相關形制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有詳細圖譜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鄉校”是古代中國的地方教育機構,具有特定的曆史内涵。根據多個文獻記載,其核心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鄉校是西周至春秋時期設立在鄉一級的學校,主要承擔地方教育功能。周代特指“六鄉州黨”的學校()。《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鄭人遊于鄉校以論執政”,說明其不僅是教學場所,也是民衆議政的公共空間。

二、功能與特點

  1. 教育功能
    作為地方學校,鄉校教授經典文獻,如晉代寇恂曾在此教授《左氏春秋》()。
  2. 議政功能
    鄉校具有獨特的政治屬性,允許民衆讨論時政,成為早期民主議事的雛形()。

三、曆史演變

四、文化意義

鄉校體現了古代“政教合一”的傳統,将知識傳播與公共事務結合,成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實踐場所。其“議政”功能更被現代學者視為中國古代基層民主的早期形态()。


注:需注意“鄉校”與現代“鄉鎮學校”的區别,後者泛指農村地區的普通學校,不包含議政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俱舉邊饷表文筆帽[兒]捕撈吹唇褡膊典總遞馱豐饩官僚資本古驿何翅合宮恒風呵硯後旍黃面老子嘩眩裌襖驕易劫國景邁苦幹魁重冷金紙連屋裡陌淩犯靈敏度旅愁盲明謀事女岐潛渫栖岩人身自由人物塞上秋上綱上線時不我與仕門瘦骨零丁書滴稅調疏佚宿雲太室談過其實談雞田翁鐵膽瓦缾位望無貌閑雲祆正銷取下鍬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