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百廢俱興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 了翁 ( 魏了翁 )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解放日報》1942.12.23:“‘百廢俱舉’的平均主義思想,以及與此相關聯着的不合邊區實際的‘正規化’思想,成了貫徹精簡政策與集中力量于兩大任務的絆腳石。”亦作“ 百廢具舉 ”。 宋 王明清 《揮麈錄》卷一:“ 吳明可 帥 會稽 ,百廢具舉,獨不傳書。”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師育王裕公生塔之碑》:“遐邇施者日新月盛,數載之内,百廢具舉,名聞於朝帝。” 梁啟超 《敬告當道者》:“其有能如 水野越前 、 井伊直弼 之鞠躬盡瘁百廢具舉者乎?”
“百廢俱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ǎi fèi jù jǔ,意為“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形容全面整頓、振興事業的局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記載南宋名臣魏了翁修繕城防、整頓軍務後,“居數月,百廢俱舉”。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積極作為,使原本荒廢的事務重新恢複并發展。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延伸
例如:“朝廷銳意求新,百廢俱舉”(《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或現代語境中形容災後重建、經濟複蘇等場景。
注意區分
該成語與“百廢待興”不同,後者強調“待解決”,而“百廢俱舉”側重“已行動并取得成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續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百廢俱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各種廢棄的事物都被振興起來了。通常用來形容各種事物都在積極發展和進步。
拆分《百廢俱舉》的部首是白(bái),其中“百”的拆分部首是白(bái),“廢”的拆分部首是廣(guǎng),“俱”的拆分部首是亻(rén),“舉”的拆分部首是立(lì)。
《百廢俱舉》的總筆畫數是28個。
《百廢俱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文學作品。通過振興百廢來體現人們對發展和進步的追求。
《百廢俱舉》是對應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區别。但是,關于《百廢俱舉》這個成語,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幾乎沒有變化。
他們一起努力,使得這個項目從一團糟發展成了一個百廢俱舉的成功。
根據《百廢俱舉》的意義,我們可以用它來組成一些類似的詞組,如“百業俱興”、“百家争鳴”等,以形容各個領域都在蓬勃發展。
與《百廢俱舉》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百花齊放”和“蓬勃發展”等,以形容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
反義詞可以是“百廢待興”,意味着還有許多廢棄的事物需要振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