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馱的意思、遞馱的詳細解釋
遞馱的解釋
謂沿路供給馬、牛、驢等以馱運兵器什物。《舊唐書·郭虔瓘傳》:“一萬行人,詣六千餘裡,鹹給遞馱,并供熟食,道次州縣,将何以供?”
詞語分解
- 遞的解釋 遞 (遞) ì 傳送,傳達:傳遞。投遞。遞送。遞交。遞眼色(以目示意)。呈遞國書。 順着次序:遞補。遞變。遞增。遞減。遞升。遞降(刵 )。 古代指驿車。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馱的解釋 馱 (馱) ó 用背負載:馱運。馱着兩袋米。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遞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詞義解釋
遞馱指古代行軍或運輸時,沿途為馬、牛、驢等牲畜提供補給,使其能夠馱運兵器、糧草等物資。這一概念強調物資運輸過程中對牲畜的持續性供給支持。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郭虔瓘傳》,記載唐代軍事後勤的困境:“一萬行人,詣六千餘裡,鹹給遞馱,并供熟食,道次州縣,将何以供?”,反映出長距離運輸對地方資源的壓力。
語音與結構
- 讀音:dì tuó(注音:ㄉㄧˋ ㄊㄨㄛˊ)
- 構詞法:複合詞,“遞”表傳遞、接續,“馱”指背負運輸,組合後凸顯連續供給的運輸體系。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曆史術語,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相關成語如“遞勝遞負”“關山迢遞”等保留“遞”的延續性含義。
總結特點
主要體現古代軍事後勤運作方式,需結合牲畜運輸與沿途補給系統理解,是研究古代交通運輸史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遞馱(dì tu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馬”、“亻”、“千”和“又”四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七畫,讀音為dì tuó。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指的是使用牲畜(主要是馬匹)作為運輸工具,進行貨物的搬運。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馬匹來運輸重物,如糧食、貨物等。遞馱這個詞就是描述這種運輸方式的一種稱謂。
遞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遞馱的舊字形是逓馱,也是讀作dì tuó。逓這個字意為"遞送",馱則是指騾子或驢子。這和現在的意思也是相近的。
以下是幾個例句,幫助理解遞馱的用法:
1. 農民們用馬匹來遞馱這些物品到市場上出售。
2. 城市裡的運輸公司雇傭了許多馬匹來遞馱貨物。
3. 在古代,遞馱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遞馱的近義詞包括“馱運”和“駕馭”。這些詞都強調了使用馬匹來進行運輸和控制的意義。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近義詞可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有細微的差異。
遞馱的反義詞則是“船運”和“空運”。這兩個詞指的是使用船隻或者飛機作為運輸工具,運送貨物的方式。與遞馱相比,船運和空運更適用于長距離、大量貨物的運輸方式。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