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美的儀容。《大戴禮記·勸學》:“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
(2).指不設供人敬奉的偶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五嶽神廟》:“ 衡山 嶽廟坍損,﹝ 陳祚 ﹞遂欲盡毀其後妃像設、寝殿朝堂……按禮,五嶽視三公,豈有無室無貌之理?”
“無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沒有美的儀容
指人或事物缺乏美觀的外表。如《大戴禮記·勸學》提到“不飾無貌,無貌不敬”,強調儀容不整會影響他人敬意。
不設供人敬奉的偶像
多用于宗教或禮制語境,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五嶽神廟争議時提到“豈有無室無貌之理”,指廟宇不設神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大戴禮記》或《野獲編》原文。
無貌(wú mào)是一個常用的中文詞彙,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沒有明顯的外貌特征或沒有清晰的面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無」和「豕」。這個詞具有明确的筆畫數目,共有11畫。
「無」(wú)是無形的意思,表示沒有、缺少;「豕」(shǐ)作為一個部首,代表豬。豬是一個沒有明顯容貌特點和鮮明個性的動物。
「無貌」一詞來源于漢語,是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形成的。在傳統繁體字中,「無貌」是對應的寫法。
由于「無貌」已經成為一個常用詞彙,因此沒有專門的古代漢字寫法。在古代,人們可以通過描寫或形容,如「無面容」、「面貌不清」等來表達無貌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使用「無貌」的例句:
一些與「無貌」相關的組詞包括「無形」、「面貌」、「人影皆無」等。近義詞可以使用「沒有容貌」、「毫無相貌」;反義詞可以使用「有貌」、「容貌分明」。
【别人正在浏覽】